
东北网1月22日讯 题:专家学者做客东北访谈深度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二)王爱丽: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增进人民福祉
记者 印蕾 梁镌文 李楠吴萌
省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20日隆重召开,省长王宪魁代表省政府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的同时,也对“十二五”和今年的政府工作作了部署和安排。
会议期间,东北网记者根据东北论坛网友最为关注的话题和会场里人大代表热议的焦点问题,邀请到知名专家学者做客《东北访谈》,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围绕这些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度解读。
【嘉宾】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王爱丽
【嘉宾简介】辽宁大学经济学硕士,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省重点学科社会学带头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家庭社会学。先后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
办好民生实事惠民好事提升群众幸福感“我们必须以富民为先,以民生为重,在发展中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民生改善,着力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全力实施重点民生工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全省人民同步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富文明,更有尊严!”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代表热议】鸡西、大兴安岭代表团在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认为,报告中民生项目更细化、更暖心。
【嘉宾解读】“虽然在过去的五年中,政府不断加大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我省在社会发展方面还是面临着一些问题”,王爱丽告诉记者。
就在“两会”召开前夕,2011黑龙江蓝皮书正式发布。在编撰蓝皮书的过程中,为全面了解全省社会各阶层民众对社会形势的看法与评价,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民意问卷调查,被访者涉及农民、工人、个体工商户、农民工和无业半失业阶层。医疗、物价和住房价格成为民众当前最为关注的三大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也应该成为政府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着手要解决的问题”,王爱丽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到,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稳价保供和解决住房难都被列入了今年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做的26件实事之中,这些问题抓得非常准,工作措施针对性强,和民意调查相呼应。做好这些民生实事,惠民好事,才能提升城乡群众的幸福感。



“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建设,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代表热议】“巩固发展好教育、卫生、文化广电、民政福利、社会保障和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努力使鹤岗社会事业发展同经济发展相协调,同步进入一流水平。”
——人大代表朱清文
【嘉宾解读】王爱丽认为,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程,我们的社会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如何把加快社会发展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结合起来,显得非常迫切。也只有从根本上进行社会改革,才能从更高的层次解决民生问题,真正让改革成果惠及百姓,实现社会公平。
“十二五”期间,我省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首先应注重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民生福利投入增长高于财政收入增长。无论从政府应当担起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促进公平的核心使命出发,还是从政府财力持续大幅度增长的现实能力出发,让更多的财政资源投向民生领域,是改善民生的关键。确保财政支出向民生、农村、老少边穷地区、低收入群体四方面倾斜,确保国民教育、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公共房屋及面向困难家庭的社会救助五个重点民生领域得到全面持续发展。
其次,应努力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确保“两个”同步(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实现。高度重视收入分配改革,扭转失衡的利益格局,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并将合理分配财富置于与鼓励继续创造财富同等重要的位置,应成为“十二五”努力的方向。
最后,应注重深化社会管理体制,确保政府向服务型转变。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就要大力发展社会组织,积极搭建政府与社会合作的平台。积极推进民间组织发展与管理改革,为民间组织走向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舞台创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以社区为依托,加强社区公共资源整合,不断拓展社区公共服务内容。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事业,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为社会成员提供全面的、专业化的服务。政府要转变角色,逐步从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转向服务的规范者、购买者、供给的促进者和成效的监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