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黑龙江省“大粮仓”何时变“大厨房”?
2011-01-31 07:24:17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经济报  作者:邱丽娜 陈洋 吕天霞 孔冠男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31日讯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推进全省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实现多层次加工增值——

    “中国大粮仓,拜托黑龙江”。作为全国耕地最多的农业大省,我省去年粮食总产首次登上1000亿斤新台阶,继河南后成为全国粮食总产第二个超千亿斤的省份。然而,与食品大省河南相比,我们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却相距甚远。放眼国内食品市场,每10个速冻汤圆就有6个产自河南,每10根火腿肠就有5根产自河南,每10包方便面就有3.5包产自河南,每10个速冻水饺中就有5个来自河南……河南已完成了“大粮仓”向“大厨房”的完美转身。   

     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纷纷表示,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黑龙江农产品长期“原字号”出省,农民长年增产不增收,如果要真正鼓起农民的“钱袋子”,我省必须变“大粮仓经济”为“大厨房经济”,由原粮大省变成食品大省,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北大仓”守着粮食、土地等资源却不富的尴尬局面。

     深加工是增收长远思路

      1斤小麦的市场价是7角钱,磨成面粉,可以卖到1元钱,做成速冻手工面或刀削面,价值3元钱。这,就是一粒粮食的不同价值。   

      “2010年,我省粮食生产连续7年获得丰收,再创历史新高。但虽然粮食增产了,农民的实际收益却没有较大的增加,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食品加工业薄弱。”省政协委员、香港永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春玲一语中的,“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而我省只有40%左右,且85%以上为初加工。与国内发达地区比,在整体规模、加工能力、精深加工程度、品牌创造及技术研发等方面也有很大差距。”

      对此,省政协委员、省发改委世行项目贷款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李滨东深有同感。李滨东说:“上海烤夫很有名,一打听很多用的都是黑龙江的大豆。如果龙江人自己能在本地加工,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价格翻番,产业升级,就地取材的优势加上物流环节的减少,自然也会增加本地大豆的收益。从长远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肩挑两业(农业、工业)、惠及三方(农民增收、企业增利、财政增税),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有效途径。      

      “黑龙江如果不搞农产品深加工,农民就不会富。只有深加工上去了,农民的粮价才能增长,畜产品价格才会增长,农民才能受益。”省人大代表、省农垦科学院院长马守义谈起这一话题非常激动,“所以,如果我省财政能支持的话,应该大力支持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因为农业大省不搞深加工项目,农业大省就永远都是农业大省,而且永远都是穷的农业大省。

     科技提升核心竞争力

     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好,农业标准化水平高,农产品种类丰富,但缺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端特色的产品。黑龙江的农产品要想在与国内其他省份的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必须在这方面做足文章。   

     周春玲说,黑龙江省农产品结构单一且缺少科研投入和市场开发,远没有形成“联合舰队”优势投入国内外市场竞争。目前,世界粮食及食品加工的高新技术,包括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辐射技术等在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应用,已开发出大豆精深加工产品12000多种,玉米精深加工产品3000多种。而我省粮食只有15%进行精深加工,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缺乏统一规划指导和综合开发利用的人才、技术和设备。如大豆加工产品主要局限于豆油,分离蛋白、组织蛋白、大豆胚芽、异黄酮、卵磷脂E等十几种产品,还未形成规模生产;水稻加工产品只有普通米、精洁米、米糠油等几个品种,附加值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市场压力大。所以,我认为下一步要加大粮食食品研发人才和食品加工管理、操作团队建设,在引导、支持企业发展粮食食品项目的同时,发挥大专院校的科技作用,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力量,加快产业化进程。

      “面临国内外越来越多竞争者的挑战,必须向高端产品发展,从根本上转变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加大产品的技术含量,将已有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我们现在只是在挣卖原粮的钱,农民得不到实惠。”为此,马守义的热切期盼极具代表性:“从粮食大省成为食品大省的那一天,就是黑龙江真正腾飞的那一天!”


 

     品牌战略打造规模效应

     据不完全统计,我省仅五常市就有规模以上水稻加工企业160多家,鹤岗有100多家,加工能力过剩且大米品牌多而杂。不仅稻米加工企业,我省玉米、小麦、大豆等加工企业也都存在品牌多而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问题,无法形成特色效应和规模效应。   

     省政协常委、大庆市人大副主任崔强认为,近年来,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全省玉米、水稻、大豆、小麦、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加工能力在4000万吨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达到15%以上,打造了“完达山”、“红星”、“飞鹤”等国家驰名商标和“五常”、“泰丰”等中国名牌,大大提高了黑龙江农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但全省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仍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阶段,品牌杂、小、弱,难以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

       “没有现代食品加工业,就没有农业现代化。”马守义代表说,“仅靠卖商品粮,农民增收难。我省有很多优势作物,但没有创出品牌,好产品没有卖出好价钱。我省马铃薯作物由于种植生态资源好,品种好,品质在全国是领先的,但我省缺乏这个农产品特色品牌,很多好的成果都被外埠拿走了,我省应该发挥自己的产品优势,选育好品种,加大扶持。我省是玉米大省,但不能仅停留在饲料加工等大众化产业上,可以尝试开发玉米品牌饮料,实现农民增收。”      

      “从土壤到餐桌”,省人大代表、富锦市委书记刘臣说得好:“我最希望黑龙江尽快做大做强食品产业,推进粮食大省向食品大省转变。我们就是要把离灶台最远的‘粮仓’,变成老百姓餐桌上的放心食品。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路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