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16日讯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鸡西市县域经济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与发达地区和全省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在推动鸡西市经济发展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鸡西市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鸡西市县域经济辖3个县(市),分别是鸡东县、密山市、虎林市。县域乡镇38个,村民委员会362个,耕地总面积657.1万亩,县域人口85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44.6%,其中农业人口51万人,城镇人口34万人,县域人口平均为28.3万人。
据黑龙江省统计局2009年度县域社会经济监测评价结果显示,鸡西市的鸡东县在全省68个县(市)中的综合经济实力位居第24位,虎林市位居27位,密山市位居34位。与上年相比,鸡东县提升1个位次,虎林市下降3个位次,密山市下降4个位次。 二、我市县域经济主要指标及在全省的位次情况
1、地区生产总值(GDP)。2009年鸡西市县域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4亿元。其中,鸡东县60亿元,位居全省20位;密山市45.6亿元,位居28位;虎林市35.8亿元,位居37位。
2009年我市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6660元,比全省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267元多2393元,高16.8个百分点。其中:鸡东县和虎林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1415元和17421元,位居全省12位和20位,均超过全省县域人均水平,密山市12571元,不足全省人均水平,位居35位。
2、工业增加值。2009年全省县均工业增加值14.4亿元,我市县均工业增加值12.3亿元,比全省县均低14.8个百分点。其中鸡东县21.3亿元,位居14位,密山市10.1亿元,位居27位,虎林市5.5亿元,位居50位。
3、财政总收入。2009年全省县均财政总收入3.1亿元,鸡西市县均财政收入3.4亿元,比全省县均高8.4个百分点。其中鸡东县4.5亿元,位居16位,密山市3.3亿元,位居23位,虎林市2.3亿元,位居29位。
2009年财政总收入增长速度全省县均8.8%,我市三县(市)增长速度均超过全省县域水平,其中:鸡东县财政总收入增长速度23.1%,位居32位,密山市增速20.9%,位居39位,虎林市增速21.6%,位居37位。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9年全省县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1亿元,我市县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亿元,比全省县均低50%。其中鸡东县16.1亿元,位居39位,密山市11.6亿元,位居52位,虎林市11.5亿元,位居53位。
5、实际利用域外资金。2009年全省县均实际利用域外资金14.5亿元,我市县均实际利用域外资金7.1亿元,比全省县均低50.8%。其中鸡东县2.6亿元,位居66位,密山市9.9亿元,位居42位,虎林市8.9亿元,位居45位。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9年全省县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亿元,我市县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亿元,比全省县均低22.5%。其中鸡东县8.8亿元,位居44位,密山市16亿元,位居21位,虎林市11.9亿元,位居30位。
7、税收收入。2009年全省县均税收收入1.2亿元,我市县均税收收入1.3亿元,比全省县均高9.5个百分点。其中鸡东县1.6亿元,位居19位,密山市1.3亿元,位居24位,虎林市1亿元,位居31位。
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9年全省县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37元,我市县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1元,高出全省县均9.4个百分点。其中鸡东县11645元,位居16位,密山市11175元,位居21位,虎林市11465元,位居19位。
9、农民人均纯收入。2009年全省县均农民人均纯收入5534元,我市县均农民人均纯收入5809元,高出全省县均水平5个百分点。其中鸡东县5800元,位居38位,密山市5677元,位居39位,虎林市6118元,位居32位。
三、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六年来,虽然鸡西市县域经济有了发展和壮大,但这种发展和壮大远远落后于“十强县”的发展和壮大,鸡西市县域经济在全省的位次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且与先进县(市)的差距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县域经济实力仍较薄弱。在全省68个县(市)中,与先进县(市)相比,我市县域经济实力仍较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这既有投入不足、人才短缺等客观因素,也有思想不够解放、体制机制不活等深层次的原因。2009年全市县域GDP总量为141.4亿元,占全省GDP的3.9%。分县(市)看,我省68个县域经济考核单位中,GDP超过50亿元的有25个县(市),而鸡西县域GDP仅有鸡东县超过50亿元,位列全省20位,密山市和虎林市GDP在30~50亿元之间,分别位居28和37位。鸡西市只有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整体谋划与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才能为“全面小康”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县域地方财政增长不快。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结果和直接表现就是地方财政困难,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全市3个县(市)地方财政收入10.1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24%,县均3.4亿元,虽然比全省县均的3.1亿元高0.3亿元,但与排位靠前的十强县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以排名第十的勃利县为例,2009年勃利县县域财政收入5.7亿元,比我市县均高69.2%,比我市三县(市)排名居前的鸡东县高26%。
从财政总收入增长速度看,鸡东县2009年财政增速23.1%,在68个县(市)中位列第32位;密山市财政增速20.9%,位列第39位;虎林市财政增速21.6%,位列第37位。从数据上看,三县(市)均处于全省中下游水平。
3、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受地域、自然条件、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市县域对外开放度较低,利用域外资金较少。2009年我市县均实际利用域外资金为7.1亿元,仅为全省县均水平的49.2%,鸡东县、密山市、虎林市在全省68个县(市)中分别位列第66位、第42位和第45位,排名靠后。2009年我市县域进出口总额为4.1亿美元,仅占全省的4.2%。又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及俄罗斯经贸政策的影响,2009年我市县域进出口增速减缓,出现了负增长,比2008年下降36.9%。
四、促进鸡西市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和发展县域主导产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县域经济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县域内部看,任何一个地方都同时具备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从县域外部看,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也是同时存在的。特色不浓、结构趋同,竞争的压力将更大,发展的阻力也更多。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于找准特色。各县(市)必须依据各自的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
(二)营造良好的县域投资环境,创造发展条件
投资环境是一个地方经济竞争力、对外开放程度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综合体现,是吸引投资,汇集人才的关键。为此,各县(市)要积极优化投资软硬环境,为资本、人才、项目进入县域投资创造良好的保障机制。
(三)提高县域对外开放水平
对外开放是永恒的主题。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县域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对俄边界等优势,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经济竞争力。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利用外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