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新闻网讯 哈尔滨的各种盛会和节日比较多,经贸有“哈哈会”,文化有“哈夏会”,旅游有“冰雪节”……但独独缺少春节文化聚会。春节庙会的举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的需求。连日来,哈市明年举办春节庙会的消息传开后,引起社会广泛热议。哈市民俗学者李长海说,哈市是一座文化多元的城市,诸如胡同文化、大院文化、中原文化等,但是随着高楼的增多,大院文化没了,胡同文化没了,人与人之间无形中筑起了高墙。春节庙会的举办,可以拉近市民之间的亲切感,所以庙会应成为一种常态,经常走进市民中间,成为“众乐乐”的舞台。
高楼多了“胡同文化”没了
2008年11月份,道外区48岁的居民刘铁民,从棚户大院中搬进了楼房。看着宽敞明亮的房子,刘铁民心里非常高兴,2009年的春节,一家人开开心心地过了搬到楼房的第一个春节。但时间长了,刘铁民却发现,虽然住在宽敞的楼房,自己却没有了以前住在大院里的快乐心态。
“楼上楼下都不认识,红白喜事也不知道。”刘铁民说,原来住在大院里,虽说条件差点,但大家夏天在一起乘凉、唠嗑,冬天闲时互相串门,喝点小酒、打打麻将,邻里关系特别融洽。但是搬进楼里,邻居间的关系却变得更加遥远了,再也找不到以前的感觉。
哈市收藏专家朱俊峰说,胡同拆了,变成了林立的高楼,越来越多的“高楼文化”,抹平着原有的胡同文化,市民也由原来大院的群体生活,变成了用墙壁阻挡的独居生活,因此,人和人之间便失去了住在大院里的亲切感。
日子好了 “年味儿”却淡了
与20多年前住在道里江边的大杂院相比,今年47岁的李志刚称:现在的物质生活简直就在天上。
李志刚说,以前过年,放的是小鞭炮,点的是罐头瓶子灯笼,“但那时的春节非常快乐,小孩子们几乎天天泡在一起,点着灯笼四处跑,大人们则包冻饺子,如果自家人手不够,便会叫上邻居一起包。包完之后,和邻居们在一起吃饺子喝酒,气氛太好了。”
李志刚觉得,现在不只是过年,就连平常都没地方去。“以前住在大院的时候,小孩子一放学或是大礼拜在家,各家乱串,大院里一帮小孩在一起玩儿,而且谁家的家长没时间,根本不用操心,孩子早有人替你照顾吃饭了。可是现在你能看到高楼里的孩子们互相在一起玩吗?
市民范国华说,重要的是大家在一起聚会的圈子少了,只是亲属、朋友、同事,没有了以前大杂院里的气氛。大家各忙各的,对于邻里之间也不是疏忽交往,而是压根儿就“没有这个概念”。
春节庙会 唤醒温暖记忆
在一些学者市民看来,春节庙会应该经常走进市民中间,在现今高楼林立钢筋水泥的包围下,经常给市民提供一个消除陌生感、传承民俗文化、重温旧时记忆的空间。对此,哈市道外区委宣传部长刘英辉说,道外区在去年夏冬两季举办了道台府和中华巴洛克民俗文化节,就是给市民提供一个经常性的群众文化集会场所,“春节庙会”的举办也不应是一阵风,要有各种类似活动的接续。
“说白了,春节庙会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草根文化的显现,大众渴望民俗传统的回归,渴望找回传统“年味儿”,因此,春节庙会应该成为“众乐乐”的一个舞台。”李长海说。
避免雷同
庙会应更具个性
哈市著名视觉艺术家、北方民艺精品馆馆长刘恒甫认为,春节庙会的举办绝不是简单的临时应急节目,道外区要要充分利用中华巴洛克街区和道台府的优势,吸纳一些艺术形式落户,同时要将所有涉及春节庙会的艺术形式做归纳总结并传承,比如扎跑驴、皮影戏这些民间艺术,都应该让其保持常态,有艺术传承人,绝对不能成一阵风,今年办明年不办,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刘恒甫说,许多城市的庙会主打的都是民俗牌,民间艺术、民间绝技等成为主要看点。“但问题出现了,那就是模仿者纷至沓来,你搞民俗,我也可以搞。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春节期间,同时有七八台民俗庙会的局面,同质化竞争的恶果导致庙会千篇一律,所以哈市春节庙会的举办应注意到这一点,应该更具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