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路与珠江路交口的一处“烂尾楼”
东北网2月20日讯 近日,哈尔滨市市民王绍宗老人向记者反映,哈尔滨市停工多年的“烂尾楼”有碍市容,其土地价值、社会效益无法实现令人痛心,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对其加以利用。
烂尾楼“裸身”屹立市区
据王绍宗老人反映,目前哈尔滨市香坊区珠江路、道外区景阳街附近都有大量“烂尾楼”的身影,其所占据地点多是如今哈尔滨市的黄金位置。17日,记者先后走访了哈尔滨市南岗区、香坊区、道外区,见到了多处“烂尾楼”。
在南岗区嵩山路与湘江路交口处,“华风国际商城”“裸身”屹立于繁华的开发区中,部分建筑构件露出了钢筋。这个烂尾楼,于2003年开工建设了2年,只完成了整体水泥结构,随后因多种原因一直搁置。它的总占地面积在67775平方米,被市民形象地称为哈尔滨市二环内最大的“烂尾楼”。
此外,在香坊区珠江路“天鹅饭店”右侧,一幢钢筋外露、遍布灰尘与荒草的“烂尾楼”,也正以沧桑的面目示人。道外区景阳街、承德街、大新街等多处的停工多年的建筑,被附近居民直呼为“烂尾歪楼”。目前,上述“烂尾楼”绝大多数未围挡,成为省会城市里的“裸身”残品雕塑。
记者从哈尔滨市建委了解到,哈尔滨市二环内的许多“烂尾楼”都是当年风光一时的地标性建筑,占据着城市的黄金地段,而今因其破烂不堪的形象成为另类地标。不仅占压大量金融资产、浪费土地资源,而且影响了城市环境景观,急需合理处置、有效利用。
烂尾楼最长搁置21年
烂尾楼,通指工程已经开始,但半途因故被迫停止而未能完成的楼宇建筑物。引发烂尾楼出现的原因,有开发商缺乏足够资金无力完成工程、产权发生纠纷、工程质量不合格等等。哈尔滨市“烂尾楼”主要是上世纪末全国房地产开发热潮中形成的,目前最长搁置时间已经达21年,具有数量多、规模大、停建时间长的特点。
记者多方了解到,为解决烂尾楼问题,哈尔滨市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打破常规,积极推进”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及经济手段,在政策上、制度上开拓创新,已于2007年末成立了治理停缓建项目工作办公室。在哈尔滨市范围内进行调查摸底,最后认定31个半截子工程为“烂尾楼”工程。同时,下发了《治理停缓建项目工作实施方案》。为使“烂尾楼”工程尽快启动复建,该办公室还建立了审批绿色通道,实行了“三一一代办”特快审批制度,协调相关部门全力支持复建工作,3年来先后启动复建多个停缓工程,其中有的已经竣工并交付使用或进入收尾工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还有约10处“烂尾楼”矗立在市区。
烂尾楼是城建的疮疤
采访中,哈尔滨市停缓建项目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藏伟珍告诉记者,每一栋烂尾楼都是城建的疮疤,极易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停缓建办公室成立之初就全力治理,但至今未全部完工。
多年来,还曾有多位市民、人大代表对此建言献策,提出立法处置“烂尾楼”、立法管理建设项目,杜绝“烂尾楼”的出现。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哈尔滨市已经对所有停缓建项目进行了评估测算,采取收回土地、爆破残存建筑、重新挂牌、整合资源等方式,对一些停缓建工程进行了复工,例如安发街及西骑兵街等处住宅楼的复工建设、中山路等地的爆破重建,确保了城市土地效益的最大化。
采访部分专家建议,随着房价的上涨,烂尾楼的土地价值也大大提升,对烂尾楼的开发提供有利条件。很多市民建议,对能复工的烂尾楼尽快复工,不能复工的要及时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