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探秘世界震区的冰城救援队 专家:我国核电站可自动停堆
2011-03-16 09:52:22 来源:生活报  作者:张帆 高春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赴日参与救援的刘如山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黑龙江新闻网讯 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9.0级地震,地震、海啸、核泄漏的灾难接连而至,灾区的惨烈景象再次刺激了无数地球人的神经,巨大的灾难面前,救援灾区是全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

  13日,中国国际救援队抵达日本地震重灾区岩手县大船渡市迅速展开救援,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刘如山的身影出现在了灾区现场。

  同日,从新西兰地震灾区完成救援任务的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余世舟返回哈尔滨。

  为什么哈市的专家总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地震灾区?作为中国地震工程学的发源地,“藏身”于哈尔滨的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鲜为人知,但这里却一直在默默地发出着影响世界的举动和声音。

  15日,记者走进了在世界同行业领域内享有盛誉的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揭开这个值得冰城引以为豪的研究所的神秘面纱。

  工力所先后

  走出8位院士

  走进哈市学府路29号,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带着一股古朴的神秘感袭来,这就是“藏龙卧虎”的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简称工力所)。  

  “作为以地震工程为主业的科研机构,工力所在开展科学研究之外,还承担着抗震救灾的社会责任。”李山有是工力所的副所长,他告诉记者,工力所几乎所有科研人员的足迹踏遍了世界每一个地震灾区。

  工力所成立于1954年,原名为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1962年因承担国防任务(核反应堆动力分析)而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1966年邢台6.8级地震发生后,国家对地震工作开始重视,工力所重点研究方向调整(地震工程)。1984年正式划归到国家地震局。1998年更名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工力所是最早在国内开展地震工程研究的机构,也是中国地震工程学的发源地,在地震工程几乎所有领域都是先驱。”李山有说,工力所是我国唯一以地震工程为主攻方向的国家公益性研究所。在工力所工作或从该所走出去的评上院士的有8位。现任孙柏涛所长是国际地震工程协会的中国国家代表,而该所首任所长刘恢先院士被国际同行尊称为三个世界地震工程之父之一,专家谢礼立院士曾当选过国际地震工程协会的执行理事、副主席。

  工力所救援专家

  达200余人

  对于该所的地震专家,无疑正在参与日本震后救援的刘如山最受到关注。李山有介绍,刘如山在日本生活过12年,日语很好,是该所的副研究员,有着丰富的地震救援经验,曾参加过2008年汶川地震现场工作。

  李山有说,工力所的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强震动观测、地震预警、场地预警危险性分析、结构抗震分析、抗震鉴定与加固、震害预测与评估等研究及救援指导工作。

  工力所现有300多名科技人员,其中院士3人,研究员24人、副研究员近百人,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41人,硕士学位获得者25人。孙柏涛所长、郭迅研究员两个人是联合国灾害评估和协调队专家,还有6名中国国际救援队兼职队员、22名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队队员。

  工力所招收培养的20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都是我国地震应急救援的后备力量,在地震灾害中,他们都将成为救援队伍中必不可缺的地震救援专家。

  工力所专家 地震救援现场的“军师”

  为什么每次地震,国家都会动用工力所的专家?李山有告诉记者,工力所作为中国地震局唯一从事土木工程相关研究的直属研究所,在地震应急救援中发挥着骨干支撑作用。在强震发生后,工力所要迅速组织专家对地震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进行初评估,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工力所对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的初估结果成为中国政府派遣十万大军到地震现场的重要参考依据。

  “鉴定建筑物是否安全,救援队员进入有无生命危险;做救援参谋,哪是关键承重物,是支架还是拆除等,结构专家在救援现场的职责就是保护救援人员的生命和挽救被救人员的生命。”李山有说,在汶川地震中,工力所在地震当天就开始向现场派遣专家,数批共派去60余人。

  汶川地震中,国家地震救援队在都江堰市中医院住院楼垮塌现场,对一名压在废墟中的妇女施救。沉重的横梁压在她身上,稍一动就会疼得大叫。由于压在该女子上方的构件碎渣不易铲除,施救难度很大。在现场参与救援的工力所所长孙柏涛提出首先用千斤顶支撑上面的横梁,扩大生存空间,然后将碎渣移出废墟外等一系列方法,使救援得以顺利进行。

  绵竹市汉旺镇的东方汽轮机厂一办公楼倒塌,造成20多名人员被埋。4层的办公楼底层坍塌,只剩上面三层。当时余震不断,两边的建筑向内倾斜,一旦坍塌,将威胁到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救援工作陷入困境。孙柏涛被紧急调到救援现场。他明确作出判断:这幢楼虽然结构受损,但仍处于暂时稳定状态,救援人员可以进入现场迫近作业。他的结论大大稳定了救援队员的心理,随后大量被埋人员成功获救。

  到地震灾区开展现场工作,主要包括震害调查、烈度评定、损失评估以及建筑物安全鉴定等。工力所参加了国内几乎所有破坏性地震的现场调查,并组织过海城、唐山、汶川、玉树等大地震的科学考察工作。

  工力所参与国际震区救援屡获赞誉

  “中国地震工程科技实力在一次次的国际救援中得以彰显。”李山有告诉记者,自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后,坐落在冰城的工力所,每次都要派出专家参与几乎所有的海外救援行动,如2003年阿尔及利亚6.9级地震、伊朗巴姆7.0级地震、2004年印尼8.1级地震、2005年巴基斯坦7.8级地震、2011年新西兰6.3级地震以及日前的日本9.0级地震等,工力所专家在救援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赢得了无数的国际赞誉。

  工力所不仅仅在地震灾区救援提供了大量的救援专家,同时也为建筑抗震建设安全等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掌控着行业内举足轻重的话语权。

  据介绍,在工力所工作或从该所走出去的8位院士,刘恢先(已去世)、陈宗基(已去世)、胡聿贤、王光远、谢礼立、廖振鹏、周锡元、任南琪,牵头主编过有国际影响的《唐山大地震震害》等学术著作,出版的学术期刊《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英文版)》是SCI和EI检索期刊。

  工力所拥有国际一流的地震试验设施,牵头承担了我国土木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城市工程的地震破坏与控制”。目前受中国地震局的指派,工力所正在进行国家重大工程《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的立项和组织实施。

  目前,世界都在关注日本核电厂爆炸的事件,在谈到工力所主编的《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时,李山有表示,目前中国的核电厂设计建造与日本核电厂的建筑并不相同,我们的核电厂抗地震设计为万年一遇的水平,并且不会出现类似日本核电厂冷却系统不能正常运转的情况,完全可以自动停堆。

责任编辑:张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