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鹤岗
搜 索
淮南 黑色煤城如何变成五彩城?
2011-03-18 15:46:03 来源:鹤岗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资源型城市转型,转的其实是一种智慧——

  转型,不仅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紧迫任务,同样是资源富裕型城市的头道命题。

  安徽省淮南市市委书记杨振超介绍,把“黑色”煤城建设成“五彩”城市,是淮南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用创新理念做“减法”,做强煤电服务社会

  “能源之都”、“华东工业粮仓”……在共和国“能源版图”上,淮南始终处于突出地位。

  面对社会效益与自身效益的选择,淮南人认为:能源之都不能只打自己的算盘,而是要在依靠创新引领上走出一条服务社会、壮大自我的科学发展道路。

  做强煤电,首先从痛苦的减法做起。作为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示范城市,淮南一手抓“顶天立地”的大矿保护,一手抓“铺天盖地”的小煤矿治理,把地方的生财之道——300多家小煤矿精减到30多家。

  做减法的结果,淮南诞生了三个年产过千万吨的大煤矿,煤矿建设技术全国领先,煤矿的科学管理技术和安全生产技术全国第一,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中心及相关重点实验室已落户淮南,亚洲第一大煤矿顾桥矿、全国第一家数字化管理矿井刘庄矿,成为业界样本。整个“十一五”期间,淮南年煤炭产量从4018万吨增长到8100万吨,而百万吨死亡率从0.59骤降至0.2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经营效益得到稳步提升。

  用科技做“加法”,煤电资源优势延伸为市场优势

  煤变成电,价值提升1.7倍;从燃料变成化工原料,提升价值则是12倍……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过去习惯了干大活的淮南人学会了“算细账”。而在为提升效益算细账的同时,淮南人更明白,城市转型必须用好科技这个“点金神杖”,用科技支撑抢占经济发展的未来制高点。

  2010年12月18日,中国石化皖北煤电煤化一体化合作项目在淮南开工建设,同时中石化安徽煤化工基地、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挂牌成立。项目先期投资242亿元,建设年产170万吨煤制甲醇及转化60万吨烯烃、60万吨乙二醇及相关衍生物生产能力,后期投资600亿元,最终形成年产2500万吨原煤深加工能力。由燃料变原料,不仅延伸了淮南煤,而且把资源优势切实演变成市场优势。

  不久,另一个延伸煤电超前布局的大项目悄然落地——总投资80亿元的高倍聚光太阳能发电系统及组件项目正式签约。高倍聚光太阳能是目前太阳能发电效率最高的技术,落户在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这个项目,将建设年产光伏系统及组件1000兆瓦生产线,为淮南奠定新能源产业基础,不仅可以吸引众多相关企业来淮投资兴业,带动相关传统行业升级,而且让淮南成为同时拥有煤、电、常规太阳能和高倍聚光太阳能的“完全型能源城市”。

  煤-电-化一体化,煤-电-铝一体化,煤-电-硅-光伏一体化……在淮南这方热土上,传统煤电已经演绎出丰富多彩的现代经济乐章。

  用“集合”优化结构,超越煤电和谐发展

  30年,是一座矿山的发展周期;在现代化开采条件下,这个数字还要压缩……淮南市委、市政府长期关注着国内外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周期规律,并清醒地认识到,淮南转型必须要跳出周期律,从立足煤、延伸煤,发展到不唯煤、超越煤。

  超越煤,就必须在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上实现超越。淮南市大力鼓励非煤经济和民营经济的跨跃发展,“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了规模达163平方公里的11个工业园区,省级开发区也从过去的3家发展到6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年增长2.3倍,财政收入增长2倍,而同时曾占税收份额超过70%的煤业收入下降到40%。

  城市转型,也不仅仅是转经济。作为汉淮南王的封疆和《淮南子》的诞生地,淮南把做品牌、做文化置于拉动转型的战略高度。围绕刘安炼丹发现豆腐的文化资源,淮南每年举办中国豆腐文化节,不仅拉动了豆制品及其相关产业快速发展,而且在世界范围打响了“淮南豆腐”的品牌。“淮南子”文化、花鼓灯文化、豆腐文化、少儿艺术和八公山旅游文化……淮南人用超过开掘煤炭资源的热情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积淀,让文化淮南走向世界。

  “昔日黑色的煤城,已经是黑、红、白、蓝、绿,五彩缤纷。”淮南市市长曹勇说起今天的淮南如数家珍,“黑”的是煤炭,“红”的是火电,“白”色指豆腐,“蓝”的是象征着生命起源的“淮南虫”,“绿”色则是生态宜居的环境。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