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某政府部门在“大部门”体制改革后的工作新目标。
东北网4月11日讯 彭景彦老人眼睛花了,很少看新闻。哈尔滨政府机构进行“大部门”体制改革的事儿她根本就不知道。可在刚过去的冬天,社区工作人员肖玉英天天来看望她,每次还必摸摸暖气热不热。彭景彦住的老楼供暖总出问题。今年,这些问题都被肖玉英及时发现并解决了。
彭景彦至今也不清楚,生活中这些巨大的变化,正是她根本就不知道的“大部门”体制改革带来的。去年我市按照国家“大部制”思路进行的改革,不仅是机构的增减,更是政府效能的升级,它对于这座城市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特别是民生建设的促进,市民们已有切身体会。
改革,从一个人说起“大部门”体制改革不是单纯组织机构的“减”,还有“授权”、“问责”的“增”和新的“确责”。让一些涉及民生的问题责任落实到人,肖玉英就是这些“责任人”之一。
去年10月底,肖玉英到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接受与供热相关的知识培训。那时她只知道自己是代表文体社区去的,培训结束后她就直接负责社区居民供热质量监管了。她当时并没想到,这次培训跟政府机构“大部门”体制改革有关。去年2月,我市正式开展“以提升政府效能,增强服务功能”为主要目标的“大部门”体制改革。肖玉英的工作和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我以前是委主任,居民家供热不好也来找我。但说实话,那时候我的水平跟居民一样,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就知道告诉居民,供热不好就去找物业。”经过那次培训后,肖玉英成了“供热义务监督员”,她感到自己能承担起这个新职责。她说,培训时讲的供热知识很实用。现在,如果有人投诉家里供热不好,肖玉英基本能够检查出“病因”,并知道该从哪里入手解决。
培训以后,走上新工作岗位的肖玉英就开始走访文体社区里各个锅炉房,对里面所有锅炉的型号、吨位、使用年限、供暖面积以及闲置锅炉全面调查、登记。社区里近8万平方米供热面积里哪一户由哪个锅炉供给她都能掌握。
去年11月,肖玉英与负责社区内供热的17个供热单位,以及哈平街道办事处、香坊区供热办一起开会,互留了联系电话,并明确了各自的责任和义务。那次会上,她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责任:她的主管上级是哈平街道办、再向上是香坊区供热办。她监督她所在社区里所有的供热单位,而办事处和区里则监督她的工作。
接着,居民供热是否达标、各个供热单位的储煤量多少、供热设备的维修、供热人员的配备等都由肖玉英走访了解,向她的上级主管单位汇报。文体社区有33栋楼、156个单元。为了方便供热巡查,她把每个单元组长的电话都记下来,建立起一个覆盖整个社区的供热信息网,还在每个单元的信息牌上留下了她的联系电话。出现供热问题,她能立即找到相应的单位沟通、解决。75岁的彭景彦是文体社区的低保户,独居,肖玉英特别担心老人冻着,每天去她家摸摸暖气查看温度成了她的日常工作。
一些不是因为供热不好造成的“冷屋子”,肖玉英也都给“回暖”了。锅炉小区409栋一户老人反映屋子不暖和。当肖玉英走进她家,摸着暖气烫手,就判断是屋子漏风导致室温下降。肖玉英把老人家因变形而漏风的房门“修正”了过来,这间屋子从此“回暖”了。
“小政府、大服务”,按照这一理念开展的我市政府机构“大部门”体制改革精简了一些部门,却又不是精简那么简单。通过管理链条的变化,这次改革让一些涉及民生的问题责任落实到人。改革不是一步完成的,“肖玉英”们是先行者。目前,并不是每一个社区都有一个“肖玉英”,但让每个社区都有“肖玉英”却是这次改革的一个方向。

“大部门”体制改革减少了部门间的职能交叉,各部门责任明确,工作人员也能安下心来考虑市民需求。
一个新部门的诞生用精简政府机构的“减法”,做民生的“加法”。上层设计,基层做起。更多涉及民生的问题,由谁管,怎么管,有了更明确的“着陆点”。
跟肖玉英有了新职责一样,她的上级单位、上级单位的上级单位也都有了新责任。顺应新责任,许多机构结束了历史使命,同时也有新的部门诞生了。
肖玉英的“上上级”单位是香坊区政府。在去年政府机构改革中,有的部门合并,也有新的部门诞生。现在香坊区政府一共有23个工作部门,其中,像南部开发建设办公室就是根据区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新成立的。另外,还有一些部门的名称发生了改变,如“供热办”变成了“物业供热办”。名称的改变意味着增加了新的责任。
和香坊等区相比,南岗区则是单独成立了“物业办”,一共4个工作人员,都由其他部门调配过来。物业办设在南岗区城建局里,“一个新部门的诞生标志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段时间以来,我们都是边干边学。”城建局主管物业办的副调研员张丽娟说。去年5月,这个区成立了物业办,之所以把物业工作管理重心下移。就是因为物业的管理体制不顺、市场也不规范,市民对物业的投诉又很多。市物业办就几个人,管全市肯定管不过来,参照管供热,就要管理下移,探索和建立一条有效的四级管理和服务新模式。
物业的问题有多少?现在,南岗区物业办的张鹏深有体会。刚被调到这个部门时,他的工作就是盯着12345投诉平台。有人反映问题就得立即核实、联系物业公司、督办、回复。“房屋漏水”、“墙掉皮了”这类事都与物业有关,多且杂。那几个月,投诉之多,连去厕所,他都得找人替着盯一会儿。从物业办成立至去年10月底,物业办一直集中处理反映到市长热线、媒体、信访部门的各类投诉,一共处理了5000余件,办结率约为95%。
在处理投诉的过程中,“物业新兵”们对物业企业监管和解决居民投诉有了一些有效的手段。张丽娟说,这么大投诉量的快速解决说明18个街道办事处分担了物业的大量纠纷和矛盾。现在,区里各街道办事处的城管科也增加了物业管理的新职责。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已经将南岗区所有居民楼、庭院的管理情况进行归类。张丽娟手头就摆着这沓厚厚的各街道办事处物业庭院管理汇总。现在,区、街道办、社区居民委员会对物业管理的职责已经很明确。
南岗区城建局物业办在运行近一年里,随着工作的深入发现越来越多的新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物业企业不交服务保证金怎么办、业主无故不交物业费怎么办等等。张丽娟说,分级管理就是要让基层管理者发现问题,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一时解决不了问题让我们市、区、街和广大业主一道探索逐步解决。
政府机构“大部门”体制改革后,市辖区政府机构限额都有所变化。但改革并不是为了减而减,为了增而增,而是从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出发,避免行政责任虚化。

“服务就是生产力”。“大部门”体制改革后,一些部门的服务效能提高了。
从 “大块”到“碎片”的服务链市民“食”和“住”管理模式的改变,意味着新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对相同或相近的管理职责,交由一个部门承担,终结了政出多门、推诿扯皮,理顺了职责关系。
在去年的政府机构“大部门”体制改革中,原来的市房产住宅局更名为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市供热办的职责、市水务局的居民住宅小区内给排水设施及管网维护的职责,整合划入这个“新”机构。
“这次机构改革真是老百姓得实惠。”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宣传部部长于志华说:“这次改革高举民生旗帜,原来我们局职责一大堆我看着头都晕,现在特别明确,就三条:建好房子、管好房子、管好供热。”
在管好房子、管好供热这方面由原来的“一条线”管理变成了“一层层”的服务,即市→区→街道办→社区。按于志华的说法,工作模式由原来的“线”型管理变成了“块”状服务。块还不是在大块,而是大块→中块→小块→碎片。以前市民家下水堵了、暖气不热了都得反映到市里,现在直接反映到社区就行,社区有指定的专人进行管理。
有放也有收。管好房子的权力和责任层层下放,建好房子的职能却都统一上来。以前,像棚户区改造等有的由区里负责、有的是一些单位自建,现在由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统一计划、统一建设、统一安排。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改革与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有相似之处。“管理体制发生了根本改变。”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人事处处长褚玉忠说,管理体制由线性管理变成了分级管理。将呼兰区、阿城区和10个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放给区、县(市)政府管理。其他6个区卫生局加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牌子,和区里的卫生局是一套机构。具体工作则是基层工作职能的增加,比如负责辖区内零售药店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监督管理等。
“大部门”体制改革还理顺了管理职能。褚玉忠说,在政府各个部门中,挂着“食品”字样牌子的只有这个局,但以前食品药品监管局却不直接管食品。现在,过去药监局承担的食品综合监管职能划给了卫生局,而食品安全问题都由药监局承担,管理职能更顺了,市民有餐饮方面的问题都可以来反映,直接面对市民了。
针对管理职能的理顺,新整合而成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撤销了以前为食品综合管理服务的食品安全协调处、食品安全监管处,根据新职责增加了餐饮服务监管处、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处。
两个与民主问题息息相关的局的改革,都是本着科学界定市、区、县(市)事权,建立完善市、区、街道和社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原则进行的。
大部门体制改革后,市政府机构精简比例为17.7%。但却不是单纯地裁撤机构,更为重要的在于政府职能的整合。特别是在建设服务政府方面,进一步整合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机构,组织更加综合、全面和统筹的机构可以更好地进行集中决策、统一标准并增强执行力度。
“我”的未来“我”的梦
机构整合提高了行政服务效能。刘平自己都没想到,他的未来因“大部门”体制改革而变。以前“窄职能、多机构”的职能交叉和分散中,“刘平”们的需求可能很难得到满足。
刘平没想到,他的未来和他的梦都跟政府机构“大部门”体制改革有关。如果没有这次改革后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没有他们厂里那一条价值1000多万元的利乐包生产线。他们好不容易打开的市场,也可能逐渐萎缩。而现在,他即将在一个年产量达5万吨玉米浆的产业园里施展才华。“这是全国最大的。”刘平自豪地说。
利乐包生产线和产业园背后都有一个部门的助推: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去年的“大部门”体制改革中,这个机构刚出现。它整合划入了原市经济委员会、市信息产业局、市中小企业局的职责。市工信委成立后整合了原来三个部门里重叠、职能交叉的部门,也重新界定了自身职责。根据新职责压缩综合性部门,强化业务处室。原来市经委从事行业管理的只有1个行业管理处3个人,理论上,全市工业各行业都由他们来指导,可实际工作中有许多问题难以及时解决。这次改革中,行业管理处拓展为包括电子信息处、医药工业处、装备工业处等多个处室。这些处室成立后,都是先对本行业的现状进行详细摸底,有针对性地对企业进行服务,把自身打造成“企业之家”。提供服务的同时,行业处室还有一个职责,就是“找小苗”、“找好苗”。在本行业中发现和挖掘能培育成战略性产业的企业。
上个月,哈尔滨巨容新能源有限公司因自主研发的电容客车样车无法上牌照不能上路试验。装备工业处得知情况后,主动协调交警部门。上月28日,交警部门同意企业先办理车险、乘客险后,可以办理临时牌照上路试验1个月。
相比之下,刘平从“大部门”体制改革中获益更大。刘平是黑龙江佰益食品发展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他们生产的玉米浆已经进入了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可现有的玻璃瓶生产线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公司想新上一条利乐包生产线,这需要1000多万元的资金。刘平说:“如果不上这条生产线,不扩大生产规模,市场需求总也满足不了,市场就会慢慢萎缩。”他找到市工信委食品农产品加工工业处。在工信委,各个行业处室下去调研拢上来的融资需求都交由市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或市民营企业担保中心解决,市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在原计划为刘平他们公司提供500万元担保贷款的基础上,迅速开展新增500万元担保贷款的调查研究和评审论证,中心主任王莉带领工作人员到企业调研,仅用一个工作日时间就为企业办理了全部手续。上个月,首笔500万元担保贷款已发放至企业手中,新增500万元贷款的担保手续也已办结。
现在,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已全面完成,整合和加强了重要领域的管理。在六大领域10个部门推进机构整合,建立了“大工信”、“大农业”、“大城管”、“大水务”、“大人力资源”等“大部门管理体制”。对于改革的效果,身处改革之中的市工信委有关人士觉得:“改革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但行政服务能力确实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