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11月14日讯 鸡西市全面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公共事业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农村党员干部“先锋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等“五项工程”,着力打造一支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为我市经济社会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近年来,鸡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人才的开发和培养,五年来累计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12613期,培训农民167万人次,推广新技术380项次,新品种350个次,增产粮食5亿公斤,通过科技因素直接增收15亿元,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8个百分点,达到58.5%。市农广校采取集中面授和远程教育相结合等形式,承担全市新型农民实用技术短期培训任务,他们根据农民需求,针对“水稻病虫害、大豆优质高产、玉米优质高产、覆膜优质西瓜、测土配方施肥及农产品市场”等农民容易接受和需要的实用技术进行培训,完成实用技术培训13000余人次。
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加快培养合格农民工,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目前,我市经过审核符合条件的培训基地有42家,他们本着“国外输出、域外转移、内部调整、就近转移”的工作思路,鼓励引导农民到韩国、俄罗斯等国务工。在本地的,引导他们向煤炭、旅游、手工编织等行业转移,并在北京、大连、青岛、威海、深圳、浙江、上海等地建立了劳务输出基地。我市还按照分级负责原则,通过组织“双培双带”活动,把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成实用人才,把实用人才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农村基层干部,积极支持农村党员干部和实用人才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实施“耕耘计划”,建立三级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我市人事部门依托互联网搭建载体,开展了“兴凯湖智力行”活动。邀请中科院等专家、学者来鸡西讲学,并设立1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面对面对农民进行指导培训,多形式多渠道推进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工程。他们还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蔬菜种植、果树栽培、粮食新品种试验示范三个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指定14名市级农林类学科带头人轮流在三个市级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现场传授实用技术,共组织2600多人次的农村实用人才到基地学习农业经济、植物保护、作物栽培、果树、畜牧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我市相继建立蔬菜种植、有机水稻种植、食用菌栽培、果树栽培、养猪、苦瓜种植等15个博士后农家科技园,聘请省农科院、东北农大、东北林大的18名博士后作农家科技园的科技顾问,请博士后在田间“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滴道区兰岭乡村民夏云涌通过在博士后科技园的学习,不但掌握了最新的食用菌栽培技术,而且取得了东北农大颁发的食用菌专业结业证书,并在工商局注册登记成立了恒瑞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实行了产、加、销一条龙产业化运营,仅半年就创利润近10万元。
据悉,根据国家和省相关政策规定,鸡西市近年来通过培训考试,使122名农民领到了具有市场准入资格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388名农民晋升初中高级职称,选出51名农村实用人才为市首批农村优秀实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