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齐齐哈尔
搜 索
鹤城新建小区难觅封闭车棚
2012-01-04 08:54:14 来源:东北网-鹤城晚报  作者:于恩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齐齐哈尔1月4日讯 楼多了,楼高了,小区环境美了,自行车棚没了……不到20年光景,鹤城的居民区建设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近日,市民周先生的自行车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他的这一难题也正在许多陆续搬进新小区的家庭中上演。

  骑车年代“三点一线”

  “我从1992年搬来时就有这车棚,现在很少再去存车了。”家住龙沙区东丰恒小区的杨先生至今仍能回想起10多年前,自己从上学直到上班,都几乎是三点一线的生活。每天从家里出发,绕过3栋楼赶到小区里最大、最近的车棚取自行车,劳累了一天,晚上再将自行车放回车棚。

  如今,那台自行车堆在自家楼道两三年没碰一下,而自行车棚也再没有闯进过他的生活中。“那时全家四五口人,上班、上学几乎都有自行车或者摩托车,担心被盗,自行车棚成了全小区保管交通工具的保险库!”即将在明年初搬进新家的杨先生和家人发现,新的小区里早已没有了自行车棚,取而代之的是露天阳光车棚。“倒是挺漂亮,但起不到防盗的作用!”对此,杨先生已经不在乎了。

  自行车棚淡出视线

  “我家小区里没看到自行车棚呀!”居住在一座高档小区里的沈女士听到记者提问,还真有点摸不着头脑。和沈女士一样,许多年轻人已经告别了两轮交通工具,改乘公交、打车,自行车棚自然和他们没有一点联系了。

  记者与许多市民谈及自行车棚时,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起了所目睹的老旧小区封闭式自行车棚的境遇:改建机动车库、改成仓库、改成饭店、改成棋牌馆……总之,挪作他用的多,坚守岗位的几乎没有。

  长期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侯先生告诉记者,过去封闭式车棚建设方式多种多样,单位的家属楼多是单位投资建设,雇个单位退休职工看守,收益归个人所有;建设小区时未落实资金的,由个人建设车棚,本着谁建设谁收益的方式管理经营,还有的是归属小区物业单位的,如今租的租,卖的卖。总之,其用途早已不仅仅是看管自行车。

  侯先生表示,他所工作过的几个新建小区里,阳光车棚已成为小区一处风景,但由此带来的管护等问题也应得到重视。

  瘦身车棚越变越美

  元旦前,市规划局城市规划管理科科长李婉玲特地为记者查阅了有关自行车车棚的相关规划文件。据李科长介绍,目前我市小区在规划中执行的是国家出台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以及我市相关细则。

  对属于市政共用范畴的自行车棚的规划设计,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的参考标准是户均1到2辆,每辆自行车占用的空间在地上为0.8至1.2平方米,地下为1.5至1.8平方米。配件在组团或组团周边的这种自行车、摩托车存放处,可以和社区居委会设置在一起。

  “这很明显已经在我市许多中高档小区不适用了,建设也是在浪费资源!”李科长解释道,目前我市许多老旧小区的自行车棚已开始处于闲置、转向状态,我市规划部门也及时调整了规划,对自行车棚的建设采取了更加灵活和人性化的设置方式,封闭自行车棚由此瘦身为阳光车棚。

  据2004年9月市规划局下发的《关于在居住小区内新建自行车库(棚)和机动车库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里,规定了新建自行车棚统一采取无人看管的阳光自行车棚。并对阳光自行车棚的屋面材质、承重进行了说明,还强调了其美观性。李科长介绍:自行车棚建不建,建多少,要看小区的定位,灵活配置才能避免浪费资源,便于管理。

  自行车棚瘦身的同时,小区绿化、亮化、美化设施却成为了硬指标,不难发现。自行车棚在鹤城的变迁,也正是百姓美好生活的一个小小缩影。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