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哈市新战略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强县”惠农黑土流“金”
2012-01-10 08:51:28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徐建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10日讯 刚刚把10多万斤水稻全部“出手”的五常市农民袁和太,就急不可耐地跑到汽车4S店,没“打奔儿”就把心仪已久的10多万元小轿车开回了家,第二天就带着老伴到吉林市泡温泉,过了把自驾游的瘾。

  5年前还勉强糊口的袁和太,几年来陆续转包了100多亩稻田,随着连年丰收,腰包越来越鼓,家里的泥草房变成了大瓦房,电视、电脑、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都置办齐了,还买了一台大型收割机……

  五年,弹指一挥间,哈市农村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2006年相比,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300多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近300万千瓦,粮食总产量增加近百亿斤,农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开着私家车插秧不再是风景,搬进高楼别墅的农民越来越多。特别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强县”战略以来,成立合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旱改水”、“粮改菜”和“粮牧换位”等措施带动哈市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快速奔跑,农业、农村、农民已成为现代、绿色和富裕的代名词。

  稻田增加百万亩 粮食增产百亿斤

  强基础、调结构、上项目、增科技,“强县”新战略强力助推哈市现代农业迅猛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2011年,哈市通过实施“旱改水”和“提水扩稻”工程,新增稻田面积80万亩,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284.6亿斤,较2007年增产近百亿斤,增幅44.5%,约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什么效益高种什么,什么来钱儿干什么。

  “一亩稻,四亩豆”,种植水稻效益、收入远远高出玉米、大豆。于是,去年哈市全面实施“旱改水”和“提水扩稻”工程,当年新增水稻种植面积80万亩。

  为确保“旱改水”3年水田面积达到1000万亩目标的实现,哈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双城友谊渠、阿城西泉眼、依兰巴兰河等5个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建设全面启动,投资4500万元全力以赴改造的万家、万宝、新仁、腰堡等4个国家大型泵站,木兰白杨木、宾县二龙山、延寿加信等灌溉站配套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渠首、闸门、涵洞、叠水等控制性工程得到了维修、改造和加固,并对644公里渠道进行清淤,可为26.7万亩新增水田提供充足的水源。同时,在松花江沿岸新建16处提水泵站,在牡丹江沿岸建1处提水泵站,在沿江地带新建114座移动提水泵站。

  通过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以深松整地为主的秋季大机械整地力度和增加机械标准化作业面积,实施高标准良田建设项目和中低产田改造,玉米单产同比提高97斤,促进粮食增产15.1亿斤,水稻单产同比提高47斤,促进粮食增产3.8亿斤。

  玉米、水稻高产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提高,农机发展步伐随之加快。2010年,省、市投资近10亿元,新建千万元大型农机合作社86个,通河县农业生产已经全部实现农业机械化,截至去年哈市农机总动力已达到753.2万千瓦,哈尔滨的现代农业基础已经夯实。

  人均收入翻一番 农民生活趋时尚

  元旦三天小长假,双城农民工戴丽霞和村里两名闺中密友专程跑到哈市万达影城看了一场电影,下了两顿大馆子,又大包小裹地买了一堆时装。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自2007年以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增幅保持两位数,年均增长15.4%。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以上,接近万元水平,较2006年的4405元实现翻番。吃健康、穿时尚、用新潮,已成为当今农民生活新趋势。

  只有腰包鼓了,才能对生活品质有更高的要求。去年,哈市“旱改水”增加水稻面积80万亩,为农民增加收入4.8亿元,郊区“粮改菜”面积20.3万亩(设施蔬菜10万亩,露地蔬菜10.3万亩),为农民增收20亿元,其中设施蔬菜预计增收15亿元,露地蔬菜预计增收5亿元。

  “一亩菜,十亩田”,据专家初步测算,露地蔬菜每亩纯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是大田的10倍,设施蔬菜每亩纯收入平均可达1.5万元以上,是大田的20至30倍,其中水稻育苗棚一季亩纯收入平均可达7000元,蔬菜大棚两季亩纯收入平均可达1.5万元,温室亩纯收入平均可达2.5万元。

  除黑土生“金”外,哈市农民收入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粮牧换位”增效益 肉蛋奶禽强拉动

  这边厢,巴彦万头猪场、双城、尚志大型牧场(奶牛)如雨后春笋,遍地生根;那边厢,金锣、雨润、大众肉联纷纷建厂扩容,产品销往大江南北。

  短短五年时间,哈市持之以恒把打造牧业强市作为畜牧业发展目标,持续实施“主辅换位”、“粮牧换位”、“牧业强县”战略,去年牧业总产值预计将达到410亿元左右,预计比2006年增长50%左右,畜牧业产值和畜产品产量始终位居全省之首、副省级城市三甲。

  哈市实施“强县”战略以来,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快了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进程,畜牧经济规模、畜产品商品量大幅提升。

  五常常庆乳业、尚志蒙牛乳业、双城完达山奶粉等乳品加工企业迅速壮大,乳品日加工能力达5000多吨,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宾西肉业、双城大众、巴彦金锣、五常汇丰和呼兰义利等一批大型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600万头,形成北、南、东三足鼎立之势;

  宾西牛业、大众雨润等企业,肉牛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头以上……

  基地与龙头的有效对接,使各级各类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农民互助组织发展到200多个,建立了多元化外销渠道,生猪、乳品、禽蛋外销比重分别达到45%、65%、50%以上,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半壁江山的格局已趋形成。

  电视宽带进农家 处处都是大花园

  五常新庄村农民通过上网找到大米买家,卖上好价钱,尚志农民网上销售山特产品门路大开,双城建起5D电影院,农村大戏台、健身广场和农家书室几乎普及到每个行政村,水泥路、柏油路进村四通八达,乡镇村屯处处是花园。

  无公害、绿色、有机,哈尔滨人有口福。近年来,哈市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同时,坚持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截至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由88家发展到126家,居全省各地市之首,“一品村”由155个发展到214个,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面积由1396万亩发展到1909万亩,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由200万亩发展到710万亩,全市“三品”认证面积由2968万亩发展到3212万亩以上,产品认证由1575个发展到现在的2386个。

  现代都市观光农业吸引更多市民出游,大家发现,现在的农村变化太大了,道路平坦、风景美不胜收,不少农民家庭还搬进了城里人向往的别墅。据了解,5年来,哈市坚持试点先行、基础突破、分类推进,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200多亿元,先后完成三批27个省市级试点镇、482个省市级试点村建设任务。修建农村公路1.4万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或柏油路,建设村屯内道路7203公里,中心村主要街路硬化率达到60%。

  特别是哈市实施“强县”战略以来,新农村建设项目精品亮点突出。去年,全市集中力量打造了20个市级示范村,投入资金9.2亿元,启动了16个村进行整村新建和旧村改造升级,新建农民集中住宅楼46万余平方米。目前,依兰县中原村、宾县友联村等农民集中居住区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农民已入住,尚志市长营村重点实施了长营新村建设、冷冻加工厂扩建、奶牛养殖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文化休闲广场建设和大型沼气工程等七大工程建设。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代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