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佳木斯1月11日讯 新年伊始,记者走进年味越来越浓的农户家里,许多农民感慨地告诉记者:全市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路宽了、树绿了、水甜了、农业基础设施好了、基层组织战斗力强了、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李应文说,自2006年开展新农村建设至今,全市先后有两个村被确定为省级重点示范村、25个村被确定为省级示范村、145个村被确定为省级试点村,有两个乡镇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乡、7个乡镇被确定为全省“百镇试点”乡镇。去年,我市3个村在全省首批星级村评定中被评定为五星级村,有16个村获得省财政以奖代投支持。
现代农业建设进程明显加快。2010年,全市粮豆薯总产量达到115亿斤,比2005年增长了近一倍,2011年预计达到146亿斤。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327元提高到7111元,增长一倍多。2011年预计达到8600元。全市实现“一村一品”的村达到40%,全市每个省级试点村都分别形成了1至2个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比非试点村高近10个百分点。全市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达到954个。2011年全市将水稻“千万亩、百亿斤”种植发展规划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全市水稻种植面积已超过600万亩,有3个县(市)水稻面积超过100万亩,富锦市进入全国产粮大县行列。全市初步形成桦富路百万亩水稻高标准示范带,同江百万亩标准化示范带,富锦市百万亩高产示范带和百公里科技示范带。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在解决农村行路难问题上,2006年至2010年全市通上水泥路乡镇由2006年前的59个增加到71个,通上水泥路行政村由2006年前的358个增加到939个,分别增长20.4%、262%。全市通上水泥路乡镇和村分别占全市乡镇和行政村总数的100%和98%。两批省级试点村100%完成通村公路建设,100%完成村内路主街硬化。在解决农村吃水难问题上,几年来,全市新解决353个村、24万农民吃上了自来水,其中试点村全部安装了自来水。在解决农村住房难问题上,全市改造农村泥草房40963户,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81%,比2005年前提高了10个百分点。2011年,全市新解决60个村屯3.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修村内路272公里。新建文化广场45个,安装路灯1554盏。郊区四丰乡、富锦市二龙山镇采用市场化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凝聚力明显增强。全市组织开展了“百部联百村”活动,已有1021个中省市直单位党组织与联动村党组织进行对接,建立联合党组织822个,做到一个联动党委一个农村远程支部。各联动单位已派出914名处(科)级后备干部到联动村任党组织副书记或村委会副主任,驻村工作人均100多个工作日,解决各类纠纷1400余个,办实事1.2万件。全市还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创建活动、“巾帼示范村”牵手共建活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新农村建设征文活动暨先进人物评选活动。村级活动场所新建和危旧狭小场所改建任务全部完成,实现远程教育网络覆盖所有行政村。全市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目前,省级试点村被命名为“五个好”先进党组织,80%以上的省级试点村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标准,95%的试点村达到平安乡村建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