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齐齐哈尔1月13日讯 提到农民工,就会联想到以往农民如候鸟般穿梭城市间的情形,而现在,大多农民似乎更倾向于就近“转移”。
“种地不再需要那么多农民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们自愿转变。以前是家乡的发展落后,打工的机会少。如今,依托小城镇建设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去年,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就近转移1.6万多人,占全区劳动力转移总数的37%,实现劳务经济收入1.5亿元,其中,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就达到7000多人。”梅区劳务经济管理局工作人员白洪海介绍。
小八旗村的陈建新,贴瓷砖的活儿已经忙活了一个月,冬闲,媳妇也常来帮他,这段时间两口子干瓦工大概赚了1.3万元。陈建新说:“就近打工挺好的,起码赚钱和顾家两不误,家里还有40亩地,媳妇‘伺候’着,尤其夏天忙时,也能照顾到,这要离远了,就只能把压力给家人了。而且,从外出过的朋友那了解,出去打工赚的钱和我现在赚的差不多,所以没打算往远走。去年我家种地和打工赚了10多万呢,现在这活儿也不断,今年春节前是闲不着了。”
大八旗村农民丁喜冬一个多月没消停了,同样干瓦工的他不光冬天忙,夏天还跟着包工队在附近的县区干活,用他的话说,用不着出去打工,家这边总有活。丁喜冬觉得外面人生地不熟的,在家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在家也不少赚钱,去年收入大概有六万左右。”
正如丁喜冬所说的那样,城乡事业的发展为农民就近就地转移提供了空间和机遇,农民自身家庭观念重这些因素让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在家门口寻找出路。
家住雅尔塞镇三八村的郭焕霞一直在青岛的一家饭店做服务员,月收入大概2000元左右,她说:“在外面,背井离乡,待遇和在家这边差不多,看着熟悉的街道,待人真诚的老乡,就是有股亲切感。”稳定,是郭焕霞现在最想要的。如今郭焕霞回来之后就不打算再出去了,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家,全家的年收入也能超过5万元,这样的生活让她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