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城兴路拓 新发展战略构建起冰城跨越式发展宏图
2012-01-13 09:14:10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徐光胜 王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13日讯 同样的城市建设,不一样的建设方式。

  过去5年,哈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前所未有,主城区周边5片新城区迅速兴起。有的区域,一片荒地变成龙江“智谷”;有的区域,工业发展功能极速加强;有的区域,变得更加适宜人居……整个城市的载体功能进一步增强。

  这期间,哈尔滨全力实施的“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新发展战略,更是“穿越”般地拉开了城市骨架,改变着城市的容颜。

  路桥脉动拉开城市骨架

  2011年11月6日,由哈尔滨人自行建设的第二座跨江大桥——阳明滩大桥竣工通车。这是目前松花江流域最长的跨江大桥,也是我国长江以北地区最长的超大型跨江桥。至此,哈市实现了4年建成3座跨江大桥的宏伟目标,有效解决了“北跃”通道不足、过江交通难问题。

  用“史无前例”4个字来形容过去5年、特别是新发展战略实施两年来哈尔滨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点不为过。累计完成投资2650亿元、新建改造道路667条、桥涵121座……这组数字的背后,是哈尔滨奋起超越的铿锵足音。为打通“中兴”筋脉,插翅“北跃”、“南拓”,哈尔滨创造了堪比深圳、北京、上海的“哈尔滨速度”。松浦大桥、阳明滩大桥、松花江大桥西桥等跨江桥梁建成通车,哈阿快速干道、哈五路、哈双北路、东巨路等出城口道路相继打通,绕城高速公路全线建成,中山路、机场路、文昌高架桥、征仪跨线桥等交通干道贯通城区,地铁1号线、哈西客站等工程进展顺利,城市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

  2010年,是哈尔滨城市建设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大规模路网改造工程开启“中兴”战略的序幕,打通断头路、构建新路网,城市中心区的路网交通有效“活血化淤”。2011年,以完善外延路网、支撑湿地建设、承接新区拓展、打造立体交通为特点的路桥工程又如火如荼地全方位展开。敢想、敢干、敢担当的冰城路桥建设者,全力实施了城市东部、西部和中部“三大板块”路桥基础设施建设,以跨江通道为引领的大交通格局初具规模。阳明滩大桥、松花江大桥西桥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路网工程,有力地支撑了“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新战略的实施,以路桥建设为骨架的大哈尔滨空间布局已经形成。哈尔滨,正以前所未有的建设速度和跨越赶超的姿态,向现代大都市目标迈进。

  新城崛起拓展城市空间

  2010年1月8日,随着省内7家高校及科研机构与哈高新区共同签下七大研发项目入驻科技创新城协议,松花江北岸占地130平方公里的科技创新城建设正式启动。

  “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新发展战略实施两年时间里,在哈尔滨主城区周边,科技创新城、北国水城、哈南工业新城、群力、哈西等新区建设初具形象,周家、亚布力等小城镇建设快速提档升级,新城遍起的大哈尔滨城镇体系已初步显现。

  在松花江北岸,拔地而起的科技创新城,与绕城而生的北国水城相得益彰。截至目前,科技创新城累计签约124家单位198个项目,开工面积332万平方米,城内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与此同时,在江北578平方公里的北国水城建设迅速铺开,已完成开挖的16.8公里渠道沿线,呈现出由水系、栈桥、亭台、绿地、湖岸构成的水韵长滩画卷。科技兴城、以水定城,“双城”概念并行发力,一座集科技、人文、生态于一体的现代新城,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兴城道路。

  在城市的南部,总规划面积462平方公里的哈南工业新城里,奇妙的改变如化学反应般接踵而至。两年时间里,新城发展空间由2009年底的25平方公里增加到75平方公里。11家世界500强跨国企业、7家投资超亿美元企业、40家投资超千万美元企业、200余家知名企业先后落户,哈南40平方公里的主导产业集群已经形成。

  在城市的东部和西部,哈东新城建设全面铺开,群力、哈西等新城区活力指数一路飙升。定位于“哈尔滨副城”的哈东新城,计划到2015年成为全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先行示范区;而群力、哈西新区,已经成为一种商业品质的象征,华谊兄弟影院、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让人眼花缭乱的项目陆续落户。新城遍起,铺展出“大哈尔滨”新画卷。

  从城市到乡村的全局配套提升

  人们看城市的扩张与建设,更关注的是这个大体系对人们生活需求的保障能力。5年时间里,哈尔滨基础设施迅速完善,城市面貌也有了显著改观,人们的幸福指数由此快速飙升。

  通过持续的建设与改造,哈市城乡管网设施日益完善,供水、供热、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水平大幅提高。到2010年,哈市相继完成了磨盘山水库供水一、二期工程建设,江南主城区273万人全部饮用上优质磨盘山水;各县(市)新建水厂5座。同时,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提高到131万吨。2011年,哈市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从67%提升到72%。这些基本条件的全面改善,推动城乡生活实现质的飞跃。

  环境综合整治“三大战役”,让城乡卫生环境和市容面貌显著改观。2010年,哈市先后开展了以路改、棚改等重点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市容环境整治“第一战役”,以裸土地面硬化绿化集中整治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战役”,以“治脏、治乱,扮靓城市”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战役”。“三大战役”新增绿地800公顷,让千余庭院裸土实现软、硬覆盖,26万余吨垃圾清离“三沟一河”沿线,主城区生活垃圾收运新体系初步建立。这“三大战役”形成的“组合拳”,既是加快城市建设发展步伐的基础工程,更是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城市生活由此更美好。

  乡村公路的陆续开通,让城乡联系更加便捷。至2010年,我市实现水泥(油)路面公路连通的乡(镇)由115个增加到192个,占乡(镇)总数的100%,建制村由400个增加到1881个,占建制村总数的100%,乡镇和建制村通畅率全部达到100%。这是我市农村公路发展史上,建成里程最长、建设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一个时期。物理障碍的有效扫除,使城乡融合更加顺畅。

  “中兴”民生工程得民心

  2011年11月2日,康安桥上游的何家沟区域,成片的绿茵与清澈河水构成的滨水公园内,居民们正在休憩,孩子们在玩耍。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一条垃圾遍地的臭水沟,在综合治理之后,变成了开放式公园。

  “三沟一河”综合治理,是“中兴”战略重要的民生工程。

  至2011年12月,作为国家“十一五”期间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重点实施项目和哈尔滨市马家沟、何家沟、信义沟和阿什河“三沟一河”综合整治的关键性项目——群力、平房、信义等3座污水处理厂进入运行状态,出水水质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标准》规定的一级B标准。加上此前已运行的马家沟文昌污水处理厂、太平污水处理厂,我市处理3条内河污水的5座污水处理厂全部投用,并实现达标排放。哈尔滨“三沟”治理树起里程碑——结束了内河污水直排松花江的历史,困扰我市40年的内河污染问题得到解决,内河沿岸居民从此告别了臭气熏人的生活环境。

  “‘三沟一河’治理是一项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必须全力以赴,突出重点,短时间内使‘三沟一河’环境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在城市“内河”治理工程即将进入攻坚阶段,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明确目标要求。按照既定的目标,短短一年间,“三沟”全线污水截流,3座配套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投用,污水处理实现达标排放。“三沟”沿岸新增近百万平方米绿地,形成了亲水近绿、环境怡人的绿色生态景观廊道,昔日让百姓望而却步的臭水沟,如今已经成为附近市民游览、休憩的好去处。

责任编辑:代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