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农村建设中放飞梦想
——林口县龙爪镇龙爪村党支部书记刘长军先进事迹
刘长军,男,41岁。任林口县龙爪镇龙爪村党支部书记十几年来,他以“服务父老、富民强村”为己任,带领党员群众克服困难、锐意发展,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他本人连续6年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被评为牡丹江市劳动模范、林口县“十佳公仆”。
许下誓言,建强队伍促发展
1999年,带着群众的期盼和信任,年仅30岁的刘长军就任龙爪村党支部书记。面对着“人均两亩,管糊口;贫困户多,富裕户走;沙石土路,雨天儿家候”的严峻现实,他郑重承诺:“三年内让咱村成为龙爪镇的首富村,达到县级文明村创建标准,实现不了这个目标我就辞职!”
“群雁高飞头雁领”。他首先从加强支部建设、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入手,带头推行“一问柴米油盐,二问忧愁困难,三问经济生产”的“三问”工作法,还以“三不、三一律”严格要求自己,即不铺张浪费,一律避免一切不必要开销;不偏亲向友,一律公道办事;不搞“一言堂”,一律坚持民主集中制。为还群众一个明白,给群众一个放心,他重新建立健全了财务制度、监督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组织部分老党员、群众成立了理财小组,专门监督村里的财务收支。
为抓实班子建设,他确立了用制度管人、管事的思路,在班子成员中推行“常学习、常入户、常反思”和“讲团结、讲公道、讲廉洁”的“三常、三讲”制度,规范了村务、党务公开,“三会一课”等14项制度,逐步使支部的各项工作走向了正轨,建立了党员服务区和党员先锋岗考核机制,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逐步发挥出来,党员的变化带动了全体村民精神面貌的改变,一股赶超发展的劲头悄然形成。三年,刘长军圆满完成任职目标,并高票连任村党支部书记。如今,龙爪村不仅成为龙爪镇的首富村,还被命名为省级文明村标兵。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万元,位居林口县前列。
多措并举,强村富民促增收
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上来了,如何使当地农民富裕起来又成了刘长军面临的最大难题。经过仔细研究,他果断提出“林木强村、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多措并举,彻底改变龙爪村的面貌。
大力发展林木经济强村。龙爪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美誉,林业资源丰富,发展基础好。如何秉承优势,将可用资源转化成最大效能?几经斟酌,他决定充分利用本村现有的万亩荒山,采取专业造林、专业管护的方式,坚持每年有计划退耕还林,强力推进林业经济发展。为保证造林的成活率,他提出建立“造林管护三年,验收付现接管”制度,并采取“专职护林员+村干部”的森林管护模式,在四队、雪上、马场三个流域接电、打井、安装有线电视设施,建立了标准化管护站,指派责任心强的6名老党员、村民专职森林管护,每年给付看护工资15000元。同时,建立奖励制度,即从2008年起,每年从间伐林木收益中拿出5000元,对曾经为植树造林做出突出贡献的党员、群众给予奖励和补贴,极大鼓舞了党员群众造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龙爪村平均每年造林130亩,植树30000多株。目前,全村集体有林面积增加1200亩,人工林林木30万株,全村现有人工林面积达到5520亩,人工林林木达到130万株,总价值约4000万元,现已成为全村的一座“绿色银行”。2005年,龙爪村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党支部培育的“绿色银行”党建品牌被评为牡丹江市级党建品牌,植树造林成为龙爪村特有的绿色文化。
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富民。龙爪村是全镇的水稻种植大村,但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种植方式,使水稻产量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为攻克这一难题,他自费到省农科院学习,并在自家稻田作实验,大胆探索水稻育秧新模式。经过一年多的反复实践,探索出一整套水稻大棚综合利用新模式,即充分合理利用水稻大棚有效资源,水稻育苗与有机蔬菜种植多轮间作。2009年秋,村集体累计投资80万元,兴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的水稻大棚育秧示范园区,共建240平方米钢骨架大棚50栋;2010年春,全村实际育秧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2011年春,全村2250亩水田将全部采用大棚育秧,可直接增加村民收入90万元,成为全村一项新的致富产业。
不仅如此,刘长军还通过带领党员群众发展生猪养殖、盘活村办砖厂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为带动村民发展生猪养殖业,他带领村“两委”班子确立了“示范一户、辐射一片、带动一村”的发展思路,并率先办起了存栏100余头的生猪养殖场,带头建立了党员服务区,定期为养殖户提供生猪防疫和诊断等服务。在他的带动下,先后有83户党员群众搞起了生猪养殖,全村生猪存栏数在2万头左右,每年纯增收入200多万元。为盘活闲置资产,他先后跑遍全县6个砖厂和新型墙体材料厂,积极招商引资。去年6月引进林龙新型墙体材料有限公司,将停产多年的村办砖厂重新启动。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年生产墙体砖6000多万块,可实现利税100多万元,上缴村集体3万元,就近安置剩余劳动力50多人,年可增加村民收入100万元。
服务百姓,安居乐业促和谐
爱村如家,视民如亲。在带领大家富起来的同时,如何通过服务民生让龙爪村这个“家”变得更和谐,让乡亲们有更良好的生活质量,成了刘长军又一个目标和追求。
“要想富,先修路”。2007年至2009年,在全村四个自然屯逐步铺筑水泥路面,三年内实现全村主、巷道全部水泥硬化,道路总长达17公里。道路施工期间,刘长军每天总是最早来,最后走,从道路的规划、设计、测量到施工,他都面面俱到,确保修筑的每一条路都让老百姓放心、满意。
龙爪村人口多、村型大,人畜饮水一直是个难题。2006年,刘长军组织全村新铺设自来水管道1800延长米,使90余户村民喝上了自来水。2007、2008两年期间,又累计在雪上、四屯投入20万元,购置水质净化设备,新建4座标准化供水房,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问题。
不断加强教育资金投入。2002年,他多方联络,与黑龙江日报社联手,新建一所“龙报希望小学”,为村里的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在全村设立“育才奖励基金”,对考上大学的学生发放奖励,2006年以来,已累计为35名大学生发放教育奖励资金2.5万元。2009年,为改善村里的办公条件和党员群众的学习条件,村集体投入资金160万元,建成占地2000平方米的科技文化中心,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如今,龙爪村路通了、水清了、心齐了、气顺了,村民们无不感叹:“现在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刘长军只讲付出,不求回报,只愿把那颗赤诚滚烫的心,献给自己至亲至爱的父老乡亲和赋予自己生命的这片土地。在平凡的岗位上,他在放飞梦想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心怀民众、无私奉献的赤子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