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宁县实施“三创三抓”举措
全面加强机关在职党员管理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东宁县委按照社区党建工作“三有一化”要求,大力实施“三创三抓”举措,实现了机关在职党员“八小时之内”机关管理和“八小时之外”社区管理的“双重管理”,引导机关在职党员在“八小时之外”积极创先争优,服务社区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创新机制,抓管理促优化。县委针对机关在职党员“八小时之外”发挥作用缺乏有效监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东宁县关于加强机关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双向服务”的实施意见》。城区党委为2388名在职党员建立电子档案和书面档案,解决了党员组织关系转接问题。设立了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办公室,建立“三卡一表”(“三卡”即:《在职党员基本情况登记卡》、《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与服务活动报到卡》、《在职党员社区活动记录卡》;“一表”即《在职党员社区活动情况反馈表》),为活动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机关在职党员填写《在职党员基本情况登记卡》及报到函,到所居住社区报到登记。各社区党组织负责党员接收和登记工作,并通过填写《在职党员社区活动情况反馈表》,记录党员在社区的表现和参加活动情况,定期向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进行集中反馈。机关党组织根据各社区所反映情况,把在职党员参加社区建设活动、在社区工作生活中表现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基层党组织推荐和县委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二、创新平台,抓责任促和谐。为充分调动广大党员服务社区积极性,方便机关在职党员参加社区建设,各社区党组织开展了认岗履诺活动,搭建了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平台。城区党委按照“党员认岗、按需设岗、因事设岗、以岗定责、责任到人”的原则,结合社区实际、居民意愿和党员队伍状况,设置了包括邻里纠纷民事调解、理论宣讲、法制宣传等9大类、34个党员示范岗位,引导机关在职党员成为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社会治安的维护员、社情民意的收集员和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每名在职党员依据个人专长、职业特点认领1——3个岗位,并向社区党组织和居民群众进行公开承诺,累计达5123条。各社区设立公示板,公开在职党员身份、住址、联系方式、特长和承诺内容等信息,强化群众对认领岗位党员的监督管理。
三、创新载体,抓服务促提升。为充分发挥机关在职党员的特长和优势,县委积极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推动党员服务社区活动取得实效。各社区结合实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活动载体。光明社区通过开展“爱心工程”活动,引导在职党员帮助社区群众解决就业、生活、教育等方面的困难,有136户贫困户得到帮助,资助了17名辍学儿童重返校园。中心社区在“三八”妇女节期间,与妇幼保健院党支部联合开展了“爱心红丝带”活动,妇幼保健院5名在职党员为社区群众进行义诊,并就相关医学保健知识进行讲解宣传,受到社区群众的好评。宏源社区充分利用“开放式党课”这一载体,引导机关在职党员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针对与广大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常识、养生保健知识、法律常识、理财信息等方面知识开展专题讲座28次,参加人数达791人(次),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活动开展以来,在职党员为社区开展打扫卫生、法律宣传、业务咨询等各种公益性活动500多次,组织1200余人(次)参加义务劳动,组织社区党员上党课140多人(次),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360余件,极大增强了机关在职党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力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