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县实施“三项工程”
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新活力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富裕县坚持“着眼基层、打牢基础”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三项工程”,全面发挥农村党组织党员作用,为全县农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实施“头雁工程”,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落实“一定三有”政策,切实增强村党组织书记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一是提高经济待遇“安心”。出台了《村级班子补贴稳定增长和奖励激励机制考核办法》,在村班子原有补贴待遇不变的基础上,县财政每年增加投入180万元,用于提高全县90个村班子的补贴,依据村班子年度工作绩效考核结果按档发放。近三年来,累计发放500余万元,村党组织书记年平均补贴已达1.4万元,最高可达2万元。二是拓展政治空间“拴心”。把村党组织书记纳入县委组织部备案管理,村党组织书记岗位调整实行县委组织部报批备案制度。对思想政治素质高、“双带”能力强、群众反映好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由乡镇党委推荐并通过法定程序选举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目前,全县90名村党组织书记中,有省党代表1人,县党代表10人,县人大代表20人。三是解决后顾之忧“暖心”。完善了村党组织书记、主任离职退养管理办法,县财政设立专项基金,为符合条件的村党组织书记、主任发放离职补贴、购买养老保险。
二、实施“引带工程”,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着力发挥村级领导班子,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示范带动作用。一是在发展思路上引带。开展了以“新思路、新举措、新跨越,科学发展在富裕”的大讨论和大实践活动,引导农村党组织围绕县委“四区一带”发展规划,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完善思路,明确目标,细化措施,强力推进,引导和带领群众创业致富。二是在主导产业上引带。组织农民党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开展了“党员养牛示范”活动,实施了农民党员养牛“个十百千”示范工程,推行了“1+5”模式和“1+3”方法,辐射带动农户扩大养牛规模,大力发展奶牛产业。2010年末,全县建立党员养牛示范区1350个,奶牛存栏15.1万头,鲜奶总产30万吨。三是在基础产业上引带。依托农机合作社、龙头企业,组织党员带头组建专业协会、发展农场等,示范带动广大村民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土地规模经营。2010年末,全县土地规模经营和水稻种植面积分别达65万亩和2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
三、实施“堡垒工程”,增强村级组织凝聚力。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工程,加大投入、严格标准、拓展功能、建优阵地,筑牢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堡垒。一是高标准建设。强力推进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制定了五年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采取“项目争一点、财政投一点、部门帮一点、村级筹一点”的“四个一点”办法,累计筹措资金2636万元,新建或改建了全县90个村级活动场所。目前,建筑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楼房19个,面积最大的近600平方米。二是规范化管理。加强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管理,制定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和使用办法》,统一为新建活动场所办理产权证,建立图片档案,明确国有比例,纳入县里统一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不变更、不流失。三是多功能使用。投入近百万元为全县村级活动场所配备了党旗、远程教育设备和电脑等,通过整合中小学卫星接收站点和“文化共享工程”设施资源,实现了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全覆盖。坚持开放式建设理念,定期组织开展党员学习教育、实用技能培训、信息查询、文化娱乐活动及各类信息发布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