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新春走基层】兴十四由村变镇正当时
2012-01-18 09:29:43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史云鹏 姚建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1月18日讯 作为远近闻名的“龙江第一村”,甘南县兴十四村近年来积极加快小城镇建设,通过引进产业项目为支撑,全面推进小城镇发展步伐,全村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80%的家庭住进了漂亮的别墅新区。2011年,兴十四村实现总收入12.1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5.36万元。

  元旦前夕,省委书记吉炳轩在兴十四村调研时强调,兴十四村在去年受灾情况下,通过推进科技化、城镇化,实现了高增长高收入,土地里抱出了金娃娃,不但村子富了,周边农村也富了。兴十四村的发展回答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农民靠农业也能致富。

  三九隆冬,地冻天寒。记者在兴十四村采访时看到,饭店、超市生意红火,出租车往来穿梭。目前,全村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做大做强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发展旅游业等多种途径,加快了人口聚集,不断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一个经济稳步发展、村民安居乐业、人气升腾的兴十四村展现在人们面前。

  吸引各方聚集推进5万人口小城镇建设

  总投资1.8亿元的黑龙江(兴十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示范种植作物达到35大类350个品种,应用各类技术55项。

  先进科学技术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各方人员向兴十四村聚集。目前已有齐齐哈尔、大庆、甘南、富裕等地128户农民来这里承包大棚,兴十四村人口已由2011年初的4600人增长到现在的近1万人。

  为全力推进兴十四村5万人口小城镇建设,省建设厅有关领导多次现场办公,邀请专家对小城镇建设进行规划、设计。齐齐哈尔市委书记郝会龙、市长韩冬炎多次在兴十四村召开现场会,全力推进和落实小城镇建设。甘南县委县政府出台十一条优惠政策,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同时指派一名副县长在兴十四村现场指挥,协调解决具体问题。

  在原有136栋花园别墅和2栋公寓楼基础上,2011年兴十四村投资1.6亿元,新建高标准公寓楼8栋,公寓楼总面积达7万平方米,可供640户居住。投资建设的2000多平方米的兴十四中学食堂宿舍楼,现已投入使用。投资建设的地源热泵取暖项目,解决了10万平方米居民楼、政府办公楼、商服楼的采暖难题,实现了低碳、环保、无污染取暖。

  为集聚人流、物流,方便百姓生活,兴十四村投资建设的商业服务一条街,即将正式交付使用。同时,兴十四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等项目选址、设计等前期工作也已完成。

  走在整洁干净的村街道上,车来人往很是热闹。新落成的8栋奶黄色公寓楼,在冬日午后暖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抢眼。刚刚搬进公寓楼的村民田纪梅告诉记者,她和丈夫原来在10多里外的音河镇做小生意,生活过得很紧巴。看到邻近兴十四村日新月异的变化,夫妻俩一合计,2011年花了15.7万元在这里买了一套百余平方米的公寓楼。说起现今的好生活,田纪梅高兴地说,现在自己在村富华宾馆上班,每月2100元,丈夫是村办企业的中层领导,每月工资2400元。“过去住的是土坯房,现在是干干净净的新楼房。去年丈夫被评为生产先进个人,村里还奖励了一台液晶电视!”

  今年,兴十四村准备再投资2亿元,建设村民公寓楼10万平方米,可供5000人居住,目前9栋公寓楼地基工程已经完成。同时,完善公益事业建设,投资建设兴十四客运站、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医院、甘南二中高中分校教学楼和兴十四幼儿园。投资建设水泥路35公里,建设地源热泵取暖工程,铺设供热管道5750米,实现低碳、环保、无污染取暖;建设供水工程、污水处理工程、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实现投产。同时,对新建小区进行绿化,安装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说:“兴十四村追求的富裕,绝不仅仅是原有千八百人的共同富裕,而是打破现有的区域界线,通过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城乡一体化建设、产业项目建设和旅游,来带动周边十几个村、5万口人,进而示范带动引领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共同富裕。”

  加大产业支撑推进小城镇发展

  兴十四村依托当地丰富的粮食资源,加快产业项目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挥好现代农业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把产业项目做大做强。2011年12月,成功与央企、世界500强企业——中粮集团签订合同,投资8亿元建设5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目前项目股权分配已经确定。在现代农业园区科技引领和先进技术指导下,去年全村马铃薯脱毒种薯亩产最高达1.03万斤,为全省提供了大批量马铃薯原种。同时,为了使马铃薯加工增值,这个村与中粮集团合作,计划投资5亿元建设马铃薯精深加工项目。春节后,将与中粮集团、省农科院、甘南县政府签订马铃薯育种、加工一条龙合同,形成“农科院的技术、兴十四村的资产、中粮集团的资金投入、县政府的服务”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合作运行机制,实现共赢。

  兴十四村不断加快产业项目建设支撑经济发展,与海螺集团合作的植酸酶生产项目,新增产品10余种,形成每年新的产能5000吨,食品级酶制剂1000吨,预计全年产值可达到5000多万元,实现利税600多万元。与郑州泽润粮贸集团合作的10万吨水稻精细加工项目,年实现销售收入2.25亿元,利润450万元。同时,微生态制剂生产项目、粗粮加工项目、玉米芯粉加工项目、10万吨果蔬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和有机食品基地项目建设都在稳步推进发展。

  今年30岁的佘卢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现在已是黑龙江花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说起从千里之外的湖北来到这里工作,佘卢显得很兴奋:“2006年大学毕业先后在几个地方工作过,是兴十四村重视高端人才的举措吸引了我们。大家一来就住进了专为科技人员准备的别墅,在这里没有外乡人感觉,很快就找到了归属感。我媳妇是湖南人,我们已经在兴十四安家落户了,现在工作生活很幸福!”

  2012年,兴十四村将继续做大做强产业化项目建设。在搞好已投产项目同时,加快推进5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投资5亿元的马铃薯精深加工项目争取年末投入生产。与温州海螺集团计划再投5000万元,合作开发植酸酶生产项目,扩大植酸酶、复合酶等酶制剂的生产。利用富华生物药业现有厂房、设备,与中粮集团、海螺集团合作生产葡萄糖酸钠。同时,进一步做大有机杂粮生产加工项目,拓展销售渠道,年加工销售有机杂粮力争达到1万吨。

  完善小城镇管理 村民乐有所居

  在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同时,兴十四村不断完善小城镇管理,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村民实行退休制,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的村民每人每月领取800多元,享受“五七工”政策的村民每人每月领取569元,老开荒队员每月还享受100元的生活津贴。兴十四村党总支副书记王淑媛向记者介绍,现在村民吃粮、吃水、物业管理、合作医疗和学生上学等十项费用全部免费,全体参保村民享受社保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等保障政策,城乡差别正在逐步缩小。

  为了培养出更多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兴十四人从高处着眼,去年9月依托中国农民大学黑龙江学院和省农科院齐齐哈尔分院,建起中国农民大学黑龙江学院兴十四村分院,这是国内首家坐落于乡村、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农民大学分院。

  在家门口建起农民大学,兴十四村及周边地区农民纷纷报名,远在哈尔滨周边和吉林省的农民也慕名前来,现已有学员143人。村里还利用兴十四文化广场、村史展览馆、青少年文化宫等文化设施,开展全省农民红歌赛、篮球赛等文体活动,极大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产业项目建设的带动下,人口聚集效果明显,小城镇环境不断改善,带动了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兴十四村积极推进发展现代观光农业游,投资建设了龙头岭公园、垂钓基地等景点,使全村旅游观光景点达到30处。开发出农史体验、果蔬采摘、花卉展示、农业高新技术展示等旅游项目。目前,村里饭店增加到13家,超市发展到6家。截至目前,旅游、餐饮业等第三产业总收入达到2200多万元。

  临近中午,兴十四村中学学生开始陆续放学,一时间大街上充满了孩子们的欢笑声。记者走进富华超市,男主人陈利福一边忙着手上的生意,一边与记者聊了起来。在音河玛钢厂下岗多年的陈利福,卖过服装,倒腾过蔬菜,生活一直没有大起色。看到周边的兴十四村发展得越来越好,2006年,他在这里开起了第一家超市,生意很是红火。去年7月陈利福又买下190多平方米门市房,开起了他的第二家超市连锁店。说起现在的生活,陈利福满脸透出喜兴:“在这里我们享受和村民一样待遇,过年过节大米、白面、豆油、鸡、鱼都有一份,孩子上学不花钱,自来水、有线电视还免费。今年我准备开一个饭店,现在这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2012年,兴十四村描绘出第三产业新的发展蓝图。打好“名人”、“名村”、“名园”等旅游牌,大力开发休闲观光农业游、生态游,完善占地6万平方米的垂钓基地、新建5万只松林生态养鸡场、森林观光塔、200栋标准化智能育秧温室、果蔬采摘长廊等景点。建设1处小型体育场、5处标准化厕所,同时对兴十四展览馆进行整修。打造品牌培训基地,大力发展旅游培训经济。全年争取培训2万人,旅游人数达15万人次,旅游投入3000万元,在全省打响旅游名镇的品牌。

责任编辑:张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