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首甘为孺子牛
---记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书记马占中
马占中,今年39岁,中共党员。自2006年任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党委书记以来,他用4年时间,把一个没产业、低收入的贫困乡,打造成村村有产业,户户有收入的富裕乡,使全乡农民人均纯收从1500多元,提升到近6000元,增长了近3倍。他以赤诚和果敢,在黑土地上谱写了一名共产党员为民创业、甘于奉献之歌。
明确思路,带领鄂族乡走上致富道路
2006年,34岁的马占中从县委办主任调任到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当书记。2006年末,鄂族乡人均收入不足1600元,全乡90%的农户基本上靠低保维持生计。
“鄂族乡经济发展向何处去?怎样让群众摘掉贫困的帽子真正富裕起来?他上任伊始,就深入全乡每一村调研,与党员领导干部和群众共商鄂族乡发展出路,最后确定了依托优越的地理和资源条件,以种植业为基础,以食用菌栽培业为重点,以桦树皮手工业和民族风情旅游业为突破口,以山产品采集业和劳务输出业为补充的经济发展思路。
几年来,全乡累计投资420万元,先后在鄂族乡建设了三个菌种厂,总面积7000平方米,年生产黑木耳菌袋200万袋;建设蘑菇大棚50栋,年产蘑菇菌袋100万袋,聘请专业技术人员6人,从一级到三级菌种培育全部实现了自主生产;投资150万元,建造了大型黑木耳生产基地15万平方米,维修基地道路6公里,打机井8眼,建造管护房16个,整个生产基地跨入了全区黑木耳栽培基地建设的先进行列。2010年,参加黑木耳养殖的村民一跃达到了100余户,年产黑木耳200万袋,蘑菇20万袋,户均收入2万元。
面对低产田比重大、田间道路年久失修、大型农机具少而且老化严重等问题,他带领全乡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生产体系。先后投入资金400万元,在兴建村、永丰村、创业村、奋斗村新修农田路64公里,架设木桥3座,设置涵管70个,推进了低产田改造。通过实施大型农机具补贴,目前,全乡共有35马力以上的拖拉机127台,联合收割机9台,小四轮拖拉机285台,基本实现了田间作业机械化。
在他的主导下,各村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特色产业,新建村成为小麦种植村、永丰村成为黄豆种植村、鄂族村成为食用菌栽培专业村、奋斗村成为养殖专业村,背靠十八站林业局局址的汉族村,积极发展棚室栽培业,栽培面积达310亩,年创收入高达360万元……目前,“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凝聚合力,打造团结协作班子、和谐奋进队伍
十八站乡曾一度成为塔河县的上访大户,民族问题、二轮土地承包问题、林农关系问题和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十分复杂。
为了解决问题,他从整顿机关作风入手,着力加强乡村两级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做好干部队伍建设。在他的带领下,乡党政班子成员实行“一人一村、一人一个大项目”的包村、包项目责任制,全面开展下基层活动,帮助群众切实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历史遗留问题逐一排查,能解决的马上给予落实,暂无能力解决的也明确解决时限和解决措施。
他给自己设立了接待日,专门接待群众来访。70多岁的张学梦老人,因为没有住处找到乡里,他立即安排他住进农机站门卫房,为老人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每逢佳节他都逐一到困难户和孤寡老人家中看望。4年来,他带领党员领导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子126个,为全乡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无法记清多少。
经过班子和党员的共同努力,十八站鄂伦春族乡甩掉了全乡上访大户的帽子,一跃成为全区劳动模范集体,乡党委也被地委授予“五个好”乡党委称号。
关注民生,鄂族乡群众过上新生活
几年前,鄂族乡老百姓住的是泥草房,点的是煤油灯、喝的是地表水,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几年来,他从完善关系群众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不断提高全乡群众的生活质量。多方筹措资金4000余万元,突出水、电、路、房、社会保障等重点项目,累计新建农村住房77户,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维修改造农民住房198户,总面积1万平方米左右;兴修水泥路19.8.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66盏,建成“三位一体”沼气池37个;打深水井6眼,配备水净化设备6套,铺设自来水管线4万延长米;新建农民文化广场4处,种植绿化树4500余株。新建了鄂族村、兴建村两个村的活动场所,维修改造了永丰村、汉族村、创业村和奋斗村4个村的活动场所。全乡6个行政村“六位一体”活动场所建设全部达标,休闲广场、文化大院建设完毕……
近年来,十八站鄂伦春族乡被评为大兴安岭地区唯一的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乡,全乡6个行政村中,3个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3个为省级试点村。马占中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省十佳乡镇党委书记、省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