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铸就忠诚奉献燃烧人生
——记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秦裕琨
秦裕琨,1933年5月出生于上海,中共党员,195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先后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热能工程和燃烧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几十年来,他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带领团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着广大师生,用卓越的科研成果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春风化雨,潜心育人
“作为教师,备好课,教好学生,就是对国家的最大贡献。”秦裕琨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坚守的人生信条。
从1953年到1978年,秦裕琨有一大半时间是在社会动荡中度过的。“文革期间”,他白天挨批判,晚上仍然坚持备课、写讲义、收集资料,并主动给学生们开新的专题讲座,用全部精力编写了《蒸汽锅炉燃料、燃烧理论及设备》讲义,后正式出版,成为我国锅炉专业第一本教材。目前,他参与合编的《煤粉燃烧器设计及运行》是该领域的第一本专著,主编的《炉内传热》获得机械工业部优秀教材二等奖。此外,还主编了《燃油锅炉燃烧设备及运行》等三部著作。
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为新生和毕业生作专题报告、开座谈会,以亲身经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在他的带领下,燃烧工程研究所在全校率先成立了师生联合党支部,使党建工作与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有机融合,先后获得了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教育系统“师德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
秦裕琨注重科研团队建设,在他的精心筹划下,燃烧工程研究所已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学术梯队,拥有8名教授、7名博士生导师、1名“863”领域专家、2名“新世纪人才”,形成了自由探索、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浓厚学术氛围。科研团队在洁净煤燃烧技术、燃烧过程诊断及控制技术、大气污染物控制及净化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2009年,“燃烧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复,成为我省第一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并填补了该项空白。
精于学术,耕耘不辍
秦裕琨坚持在科研一线工作,面向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前沿,将解决煤的清洁燃烧问题作为他多年为之奋斗的科研目标。
文革初期,他在“牛棚”劳动改造,就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他在国内首次提出热水锅炉可采用自然循环方式的学术思想,设计制造出了我国第一台自然循环热水锅炉。六十年代末,还在劳动改造的他又进行了2吨燃用烟煤的手烧炉改烧褐煤的改造研究。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原有锅炉被成功改为带旋风燃烬室的工业流化床锅炉,成为这一领域的又一项重大突破。
1981年,秦裕琨迎来了他生命历程中的又一个春天,多年的执着追求终于如愿以偿——他被光荣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他更加信心百倍地投入科研工作之中。自然循环热水锅炉和燃褐煤流化床锅炉研究由于先进的技术路线和应用价值均被列为国家“六五”攻关项目;又经过了五年的艰苦攻关,他负责研究的“自然循环热水锅炉水动力试验研究”和“新型10t/h褐煤流化床锅炉研究”等课题先后获得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全国发明展览会铜牌奖、省市级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
从副校长岗位退下来后,秦裕琨带领两位年轻老师针对煤粉燃烧技术,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方向的探索。通过他身体力行的研究和多次现场试验,该项目现在为社会创造年均直接经济效益数亿元,于2000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为了攻克“立体分级低氮燃烧技术”难题,秦裕琨带领团队开展集智攻关,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多项技术成果。采用该技术的锅炉机组,仅2010年就创造新产值26.2亿元,成为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的重要支撑项目,获得了2010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品德高远,风范照人
秦裕琨亲自指导参与了多项科研工作,但他从不争名逐利,在研究所的论文集中,他的署名总在最后一位。
秦裕琨十分关心学生们的成长进步,大家常劝他说:“您这么大年纪,活动太多,可以不去的讲座推掉算了”。而他却说:“作为老师,学生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不能推”。在一次学生“科技节”上,一个同学很激动地说,他们完全没有想到,已过70岁高龄的秦院士能够接受邀请,为学生们作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精彩讲座。
秦裕琨住了20年筒子楼,但却两次把新房让给他人。第一次是系里一位老师因身体不太好,想要先住他新分的房,他二话没说就同意了。事后,有人问他当时怎么想的,他说:“我住筒子楼20年都住了,再住两年又算什么呢!”。第二次分房,一位老师因家里孩子结婚,找到他帮忙,他就又让了。而第三次分房时,秦老拿到钥匙,打开门一看,多了一间屋,两室变成了三室,他立刻拿起钥匙去房产处退房……
他在生活中十分简朴,几十元钱的夹克衫一穿就是十几年,但他在学生身上却一掷千金,毫不吝啬,每年都从课题经费中拿出几十万元,支持学生学习交流、为学生购买实验器材等。
秦裕琨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全国师德标兵等各类荣誉数十次。2011年7月被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