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辉映致富路七里地村奔小康
——记海林市横道河镇七里地村党支部书记郑太胜
郑太胜,男,1965年出生,1997年入党。2000年至今,任海林市横道河镇七里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11年如一日,为村民增收致富寻出路、为集体经济拓财路,带领村民走上一条村兴人旺、幸福和谐的致富路。
临危受命敢担当,舍小家为大家
11年前的七里地村,“致富没出路,发展没思路,吃水靠肩挑,几条泥水路”。人心散,士气低,86户、210口人的小村庄,人均收入不足千元,债务却高达40多万,是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
2000年换届时,乡亲们知道郑太胜是村里的能人,有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本领,一致选他当支书。当时,郑太胜有自己的产业,如果担任村支书,每年会减少收入万元以上。但是,面对上级党委的信任,面对村民们期盼的目光,郑太胜还是抛下犹豫,毅然决然地带领村民,走上了一天艰辛的创业之路。
2000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后,禁止林业采伐,断了七里地村靠山吃山的老路。村里地少,山再指望不上,只有去外面的世界打天下。郑太胜领着乡亲们出山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他认准一个理,不论多苦,挣钱就行,干小活也不嫌弃。有一年去通江市出劳务,那的天气很冷,有的村民冻得受不了,思想动摇了,禁不住嘀咕:“不行咱回去吧!”他鼓励村民:“来了,就好好干,咬咬牙就挺过去了。”坚持下来,每人收入都在7000元以上,是当时村民一两年的收入。经过艰苦磨练,他带的队伍肯吃苦、重信誉,逐渐打开局面。现在全村有80多人利用农闲外出劳务,每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
郑太胜是勤“捡”持家的人。他说:“日子穷,咱有穷算计。”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时没钱,他把建筑工地的旧砖旧瓦“捡”回使用。听说301国道要改造,他抢先包下工程,白天修路,晚上把路面刨下来的水泥块拉回去修护坡,既赚工钱,又修了护坡。就这样,一年打基础,二年落框架,两年半才建成。租给北虫草种植基地,年租金收益2.8万元,拓宽了七里地村财路。
一边想尽办法“开源”,一边竭尽全力“节流”,为尽快还清村级债务,郑太胜又采取村干部公出差旅费一律不报销,村里来客人吃派饭等措施,凭着艰苦创业的精神,仅3年时间,就还清40万元债务。
干了11年的村支书,七里地村这个“大家”富裕了,郑太胜的小家损失却是巨大的。担任村支书之前,他有一个林蛙场地,很挣钱。但村里的事多,大事小情离不开他。特别是后来村里建广场,林蛙产业与村里工作不能兼顾,他狠狠心,以低价把林蛙场地转让了,当年行情就损失了40多万,每当村民谈及此事,他只是憨厚地一笑了之。
一心一意谋发展,没出路找出路
上任之初,郑太胜苦思脱贫致富之路。他带领村委对村情深入分析后认为,村子与世界最大的东北虎繁育中心——横道河子东北虎林园毗邻,群山环绕,林木葱郁,且拥有海林市第一个党支部遗址,发展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生态、区位和文化优势。于是,把发展出路定位在生态旅游上。在镇党委、政府引导帮助下,向旅游业发展。
当时,村里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谁家娶新媳妇都要先把泥水路垫垫,车才能开进来,谈何发展旅游业?于是,修路成为他上任来谋划的第一件大事。没钱,他就发动群众,按每家人口划分责任,包干到户。个别人家不修,他也有办法。他找来木牌,写上那家户主名字,订在路旁。村民走在路上就会议论:“老张家没修,老李家没修。”不修路的人家脸上挂不住了,就把责任内路段修上了。
郑太胜是一个敢向“不行”叫板的人。村庄附近有座佛手山,郑太胜和支部成员认识到,铺上一条旅游环线,可带动旅游业长远发展。可施工队请来了一拨又一拨,都说:“山太陡,活没法干。”郑太胜的倔劲上来了:“没人敢干,咱自己干!”党支部将村民代表和经验丰富的老人请到村委会,集思广益,制定“全民动员、分兵多路,发挥特长,分组共建”方案,组建6个小分队,成立党员突击队。年轻力壮的修山坡路、年龄大的修平地路、妇女做饭送水。白天干完活不管多累,晚上党员干部一起商议怎么能统筹安排,按时完工。施工后期,山势陡峭,在上不去机械设备情况下,每块150多斤的石板,往山上运非常困难。年纪大的村民提出:四个人在中间抬着,前面一人把石头绑上拽着,后面一人推着的办法。就这样,冒着酷暑,忍受蚊虫叮咬,6路环山甬路,20天完工,创下横道镇修路史上的奇迹,为旅游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谈及未来发展之路,郑太胜感慨地说:“这些年,都是党的好政策、好领导,乡亲们共同努力,才有七里地村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后,还要建一个游泳池和人工瀑布,让游客们欣赏优美风景,接受红色革命教育时,还能玩一玩,住一宿,拉动消费。”
丹心一片惠民生,道是无情却有情
这些年,郑太胜不是带领村民在外地劳务输出,就是忙着村里的事,在家也经常是接到电话披上衣服就走,家里的事一点也指望不上他,日子久了,妻子报怨:“这家还是不是你的?我看就是你的旅店,你对这个家没有感情!”但他对村里的百姓却倾注了全部感情。前些年,任桂杰老人摔折了腿,医疗费要一万多元。没钱手术,郑太胜就号召大家捐款。当时村民也不太富裕,捐了3700元还不够,手术做不成,郑太胜就找院长说情,院长为难地说:“医院面向全市,都照顾,照顾不过来呀!”郑太胜就医院、镇上、民政局挨个部门跑,经多方奔走,及时做了手术,又因拖欠医疗费不能出院,他又多次找院长软磨硬泡,医院减免部分费用。这些年,不管谁家遇到困难,他都要帮一把。他常说:“百姓有难,党员干部不帮,谁帮?”
2001年,为解决村民吃水难题,他提出:在山上建个蓄水池,铺设管线引山泉水上山后,能吃上自来水。村民都不相信,通山路全是石头,怎么铺管?年岁大的人更是摇头下结论:“弄不成!”他挨家苦口婆心地谈,经艰苦思想工作,40多户勉强同意出资。5月份开工,坚硬的石头路,尖镐只能砸出个白印,只好找来炸药和风镐,以“打眼下药放炮蹦、风镐打石连夜转”的精神,一米一米往前推进。时值夏季,大汗淋漓的施工人员干脆光着膀子干,后背晒得很快就褪了一层皮,晚上只能侧着身子睡。就这样,郑太胜带领党员干部以蚂蚁啃骨头精神,历时半年,硬是铺就一条2000米主管道。这时,村民纷纷找他:“我家也接自来水。”12月,全村都吃上了自来水。他说:“一件事儿看准了,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
这些年,党的富民政策好,村民得到的实惠多。从以郑太胜为首的党员干部身上,看到了党的先进性,党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郑太胜也尝到党员多了好干活的甜头。一年春节,山上的水漫到路面结成冰壶,村民出行困难。村干部很为难,大三十的让谁去刨冰?结果是:党员们全体参加义务劳动,问题解决了。平时工作有难处,就召集党员,大伙合计。这时党员就感觉自己身份不一样了,是党员,很光荣,要事事冲在前头,还要带动大家统一思想。就这样,通过党组织凝聚了人心,增强了战斗力。为此,村里每年都要新发展2名党员,并始终坚持每月开展一次“党员学习日”活动,哪怕是到大庆、通江等地施工,也要组织党员利用工闲时间学习,不断提升党员的理论素质和宗旨意识。
11年间,在郑太胜的带领下,七里地村三年过上好日子,五年当上榜样村,十年走上幸福路。如今的七里地村,健身房、垂钓园、迷你高尔夫球场、文化长廊、8000平方米抗联广场……俨然一个生态优良、环境秀美的度假山村。年接待游客7万多人,旅游收入150余万,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8772元,荣获牡丹江市旅游业“一品村”、十佳魅力乡村,省级文明村等称号。郑太胜获海林市“优秀共产党员”、牡丹江市先进支部书记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