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14日讯 “软实力”透出“硬道理”,“软实力”练成“硬功夫”, “软实力”成就“硬环境”。今年起,我市努力实施文化塑魂、文化惠民、文化精品、文化产业、文化创新、文化人才“六大工程”,使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为建设实力、秀美、幸福双鸭山提供新鲜活力和不竭动力。
我市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汉魏时期已成为黑龙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满族先祖挹娄人的发祥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市逐渐积淀形成了挹娄、抗联、煤城、垦荒、知青“五大文化”和闯关东、北大荒、珍宝岛、火炬、双鸭山“五种精神”以及古代文化的遗址地、现代革命的教育地、人民英雄的纪念地“三个基地”。特有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和城市符号,架构起了双鸭山一方生机勃发、魅力四射的文化热土。借助优势,我市在打造硬实力的同时,突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致力在文化厚土上再造“文化大厦”。
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文艺创作空前活跃,精品迭出;文化管理体制、文化产品结构、文化产业布局明显改善,百姓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十一五”以来,我市始终走在文化兴市的最前沿,文化软实力在保护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一大批优秀文化成果的涌现基本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文化进步的力量支撑、影响着我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平安、富裕、和谐”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三步走”和“五区一城”战略目标,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跨越赶超,开创了双鸭山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城乡面貌显著变化、民生质量大幅提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实现了由全省后排向第一梯队的迈进,我市先后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最具创新力十佳城市”和“中国十佳投资创业城市”等称号,成为龙江东部地区经济最活跃城市。
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支撑力和影响力是建设经济强市的内在要求。结合市委提出的“坚持‘三步走’发展战略,以打造经济强市为目标,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五区一城’建设,做强做优‘七大主导产业’,加快实现综合实力跨越提升,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四个文明’同步推进,努力把双鸭山建成以实力、秀美、幸福为主要标志的现代新兴工业城市”的五年发展纲领,我市深入挖掘、传承、发展和创新民族文化,在新年之初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嘹亮号角,重点推进文化建设“六大工程”,努力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加快特色文化建设步伐,进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实施文化塑魂工程。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文化建设始终,深化党员干部理论武装,占领群众思想阵地,全面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图书馆、双鸭山大剧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惠民工程,深入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 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深入挖掘挹娄文化、垦荒文化、抗联文化、湿地文化、民俗文化等优势资源,鼓励引进埠外名家创作,努力打造3至5部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艺精品。
实施文化产业工程。加快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项目化发展、园区化推进步伐,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新闻传媒、影视动漫、工艺美术等四大产业,做强文化产业园区,做大“一节两点”品牌,确保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高于GDP增幅。
实施文化创新工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和管办分离。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创新文化传播机制,加强媒体建设,完善网络管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实施文化人才工程。深入实施理论、新闻、出版、文艺、技术、经营管理“六个一批”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培育和引进各类文化人才和文艺团队,为文化发展繁荣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