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6日讯 在松北区松北镇金星村,一提于凤琴、李莹母女,无人不赞。28年前,母亲于凤琴开始照顾智障人张福成一家;5年前,母亲搬家,大女儿李莹继续爱心接力……如今,张福成一家已能自食其力。
年轻村妇帮扶智障人当姐又当“妈”
今年45岁的张福成是家中独子,有智障,母亲在他11岁时去世,父亲张贵明带着他靠政府救济生活。于凤琴与张福成同村,小时常在一起玩,张福成叫她“五姐”(于凤琴在家排行老五)。1984年,23岁的于凤琴担任金星村团支部书记,主动与张福成一家结成帮扶对子,这一照顾就是28年。
张福成的爱人李晓兰的智障程度比张福成还严重。1991年,他们的儿子张大伟出生,也有智障。于凤琴就又当姐又当“妈”,操办张家的大事小情。张福成家的低保钱由于凤琴保管,总是入不敷出,不够时于凤琴就“埋单”。张福成还有抽烟喝酒的毛病,常到村里或集市赊账,最多一次竟赊了近千元,这些钱也都算到于凤琴头上。张家四口人使用的家具、穿的衣服都是于凤琴提供的,她自己都说不清这些年搭进去多少钱了。
盖房、保地,留住智障一家的“根”
2004年,张家的土房摇摇欲坠,于凤琴与村里协调后,自己出钱雇人给张家盖起三间新房。同年,张贵明身体状况不好住了几次院,都是于凤琴擦屎擦尿地照顾。第二年张贵明去世,张罗完丧事后,于凤琴摆了几桌酒席酬谢村民。突然,张福成一家三口“扑通”跪在于凤琴面前不住地磕头。于凤琴流着泪连连说:“有姐在,你们就能吃饱!”
张贵明留下几亩地,村里有人想占便宜,骗张福成说给他几万块钱买地,张福成答应了。于凤琴得知后坚决不同意,并找到要“买地”的村民做工作,最终保住了张家的地。
女儿接过母亲爱心接力棒
2006年,为方便工作,于凤琴搬到单位旁边的小区,谁来照顾张福成就成了她的心病。开党员大会,没跟女儿商量,于凤琴就当大家面宣布:“李莹和张福成结成帮扶对子!”
李莹当时蒙了,但想到这是母亲对她的信任,她接过了爱心棒。与母亲的“溺爱”相比,李莹认为,让张福成一家自食其力更重要。张家的低保钱还由李莹掌管,李莹在村内有个食杂店,张家有什么需要就去店里拿,但从不卖他烟和酒,李莹接手第一年就还清了张家的陈年旧账。
张大伟15岁了,只上小学三年就辍学了,连十以内的加减法都不会,经常被八九岁的孩子“调理”。李莹心里不是滋味。“一定要让他过正常人的生活。”李莹默默发誓。给大伟接连找了几个工作均告失败,她决定把大伟带在身边,她问大伟:“大伟,你想不想过正常人的生活?你信姐不,信就跟姐干……”大伟号啕大哭连连点头。
为让大伟尽快自理,李莹进了几箱毛巾,让他去集市上卖,结果不是卖丢就是少钱。但在李莹的耐心教导下,大伟慢慢学会了简单的算术。大伟不会写字,李莹就手把手地教,每天要教上百遍,当大伟第一次写下自己的名字时,李莹激动得泪流满面。看着妻子不倦的爱心和大伟的点滴成长,李莹的爱人从一开始的极力反对到现在已离不开大伟了。
这6年里,大伟的一日三餐都在李莹家吃,过年也如此。现在,大伟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智力发育,都有了明显的改善。逢年过节李莹还给大伟钱,小节100元、生日200元、过年500元。平时还给大伟介绍些抽水、扫雪的零活,大伟逐渐也有了“小金库”。现在,大伟已能独立看店、独立生活,还很懂事,有零花钱了就想着带李莹女儿出去买玩具。
两代人托起一个残缺的家
李莹不仅改变了大伟,对张福成夫妇也是费劲心思。2007年,李莹介绍张福成夫妇去鞋厂工作,起初老板因他们有智力障碍又不会干活拒绝了。李莹立即放下自己的生意,跑去鞋厂手把手地教张福成夫妇如何打扫卫生。3天后,鞋厂老板被打动了。张福成夫妇工作了一年多,直到鞋厂歇业。以前张家的卫生都是于凤琴母女清理,现在张福成夫妇已能自己打扫了。
2010年,李晓兰患病住院,李莹护理了7天。听说她们之间的非亲故事后,病友和护士都主动帮忙照顾李晓兰。每年,李莹都买来种子为张家种地,收成归张家。村民们都被于凤琴、李莹母女俩的无私感动了,也常去张家帮忙。
采访中,记者与这对母女交谈,张福成在旁边一直傻笑并不住地点头。“我家有事,我弟累得满脸是汗地帮忙,一句怨言都没有,”于凤琴爱怜地看着张福成说,村里其他人叫张福成帮忙干活,他从来都不去。
记者见到大伟,其言行举止已看不出智障,问到他姐姐好不好,他说“姐姐好,谢谢姐”。李莹听着眼圈红了,说:“冲这句话,我们这么多年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