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8日讯 在道里西十二道街上,一块牌匾已经挂了58年,这就是“哈市公安局遗失物认领中心”。这里曾被列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曾有过年收到失物折合人民币300余万元、返还率90以上的纪录。如今,这里却陷入尴尬的境地———去年收到捡拾的现金仅1元钱。
一年收到1元钱
成立于1954年的哈市公安局遗失物认领中心,是受哈市政府委托来做这项工作。近年来全国很多城市失物招领处都相继撤消,而哈市公安局每年仍投入房租将遗失物认领中心设在黄金地带道里西十二道街。记者昨日来到这里,看到的只是两位耐心的老者守着偶尔响起的电话。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遗失物品的统计数字还没有出来,因为统计越来越难了。在他们的印象中,去年仅收到过1笔交到此处的捡拾现金,数额也只有1元钱。工作人员说着,拿出了近10厘米厚的一沓二代身份证,他告诉记者,这是近几个月收到的。其实身份证最容易联络失主,因为有所属派出所,工作人员先联系派出所,派出所再通知社区,社区再联络本人。在抽屉里还放着20几个空钱包,工作人员说这些东西实在没有归还的线索,只好放在这里等待认领,可有些物件一放就是50多年。其中还有不少欠条,最大金额的达150多万元,也无人认领。
工作人员打开一个小仓库,只见里面塞得满满的,小到针线、钥匙,大到陈旧的旅行包。工作人员无奈地说,这些都是无价值的遗失物,国库也不收,仓库早晚要堆满的,以后不知道该怎么办。
等人认领慢了半拍
记者了解到,上交捡拾现金少并不意味着没人学雷锋,而是招领渠道不再集中。过去,遗失物认领中心大额捡拾主角是出租车司机、宾馆、商店,但现在出租车司机捡到失物大多通过广播寻找或交给公司,商店、宾馆也多设立了遗失物招领箱,各派出所也有担负着辖区遗失物帮助寻找失主的职责,所以遗失物认领中心也就显得成绩“惨淡”。工作人员说,近两年该中心有在网上公布遗失物的想法,但目前还没实行。
认领方式还需改善
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教授曲文勇告诉记者,认领中心的存在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50多年前,物质短缺,人们遗失物品是很心疼的,一旦找到,对于失主和拾金不昧者都意义重大,也能倡导更多的人拾金不昧。而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于丢失的小件物品似乎不那么看重了,认领中心也就有了大量的“存货”。另外,认领中心的运作方式急需与时代接轨,要让更多的年轻人记住遗失物认领中心。现在互联网网上信息丰富,人们已经习惯了在网上搜索,如果还固守着电话就太单一了。
曲文勇建议:要让遗失物品走出去,定期在繁华场所进行展示,一方面强化人们对认领中心的认知度,还能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寻找失主。同时要将每件遗失物品的照片公布在网上,让更多的人能查得到,认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