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7日讯 近年来,西林区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兴区”发展战略,围绕优势产业和资源,大力开发吃配项目,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低碳经济,助力三次创业大发展大繁荣。
该区严把项目环保关,对新上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高项目准入门槛,积极推行企业生态发展,对传统企业按环保要求进行改造。几年来,完成污染治理投资5300万元,烧结机除尘改造、污水处理工程,龙泰公司煤气发生炉等一批节能减排技改项目相继完成;拆除区内锅炉3个,加强了施工扬尘等污染整治,全年城区空气环境质量85%以上天数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他们利用西钢集团废水,推广地源热泵试点,共消减化学需氧量约400吨,处理废水1080万吨,实现了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变。对全区新改扩建19个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执行率达到100%。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工业废弃物和剩余物得到有效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了有害气体和固体的排放,共节省原煤21万吨、重油1.5万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该区积极建设低碳园区,围绕企业剩余物、废弃物的吃配项目已开发22项,储备13项。西钢生产废弃物钢渣、钢屑等工业生产剩余物,都成了园区内招商引资企业的“宝贝疙瘩”。园区从小到大,改变了以往“一钢独大”的工业格局,初步构筑了“钢铁冶金、矿业开发、有色冶炼、建筑建材、化工”五大主打产业,形成了“大冶炼、大矿业、大建材、大化工”的工业发展新局面。园区内规模以上企业由2005年的5户增加到现在的10户。2011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实现13.1亿元,比2010年增长6.9%。今年,该区将借助白林工业园为省级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和创建新兴产业示范基地的大好机遇,引进与之产业关联度高的循环经济产业,重点发展建筑建材、化工产业,将白林西南部区域规划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区。
该区立足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积极谋划潜力大、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升级。围绕西钢集团重点发展线、棒、型材和钢材精深加工,形成多品种钢材产品新格局,为建材产业配套;发展彩钢板及精深加工,为房地产及环保产业配套;围绕煤焦油分离出的沥青、蒽油、酰油,发展核石墨、炭黑、工业颜料、染料等产品,推进煤化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加大金林矿业、西林河矿业深部探矿的力度,积极引进矿产业深加工企业,实现由矿业粗加工制品向精深加工和制成品升级;加快有色冶炼基地建设,加快8万吨铅冶炼建设,积极引进与有色冶炼产业关联度高、集中度高的大企业,全力打造伊春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示范区。
为保护生态环境,该区率先在全市停止采伐1.8万多立方米商品林,每年减少收入近两千万元。他们强化生态保护,大力开展城镇绿化工作,投入350万元资金,栽植绿化大树3万棵,绿化灌木5万丛、20万株,新建公共绿地45.24公顷,新植草坪6万平方米、花卉栽植5万株。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扩展改造建设了政府广场、阳光广场、龙泉湖水库等景点建设,逐步开发四公里观日出、看云海和雾凇景观带、暗河、融洞风景旅游、生态旅游项目,形成一批自然、绿色,富有西林特色的生态旅游文化。该区加强生态环保宣传教育,积极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医院”和“生态社区”、“生态校园”等系列创建活动,大力弘扬生态建设,让低碳观念深入人心,打响全市独具特色的“山水钢城,德善西林”生态城市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