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日讯 只有高知人群才有可能身患抑郁症,这是很多人的一个认识误区。还有很多关于抑郁症患者的疑问,比如明明性格相似、所处环境相同,为何有人会患上抑郁症,有人不会。
自杀是每个抑郁症患者最大的敌人。他们常常分不清生与死的距离。这种病是一个集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等社会支持系统出现紊乱后的结果。迄今为止,抑郁症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尚不明确。
这是一种自杀率最高的精神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全球对抑郁症的研究仅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我国于2001年出台心理咨询师的资格标准,第一批心理咨询师于2003年上岗。哈医大二院心理门诊医生张文艺向本刊提供的数字是:我国抑郁症患者的就诊率仅为20%,而接受医院精神科及心理门诊等专业机构诊断治疗的患者仅不到30%。
为了让他们摆脱这条生与死的连线,人们在努力。
2003年的4月1日。当晚18时41分,香港著名艺人张国荣因抑郁症失控,从香港东方文华酒店24楼坠下,后经抢救无效去世。
香港演艺界的旗帜,在他的46岁时倒下。去世前,张国荣曾留下这样一番话:“这一年来很辛苦,不能再忍受……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这样?”
医学界深信,他的最终行为并非“自愿”或“可防”。在患病的时光里,他一边继续做音乐、赶通告,一边忍受着发作时痛得仿佛把肉撕裂一样的痛苦,积极寻遍名医。2002年,他自杀获救;一年后,或许预感到生命的终结,张国荣立好遗嘱,捐出慈善基金,安顿了包括司机在内的身边所有人,寂静走向死亡。
9年后的今天,本刊再次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抑郁症人群。
“扩大化”的抑郁症
抑郁症被称为世纪最流行情绪疾病。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程度在提升,误解随之出现。在连续数日对哈医大二院心理门诊的探访过程中,本刊记者发现,前来就诊的患者不仅来自哈尔滨,还有周边地市的患者。他们对这种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似乎还有些陌生,有人甚至不知道看抑郁症要交费。
大部分患者看起来小心翼翼,甚至有人蒙着头巾,戴着墨镜。也有很多“回头客”,对自己的病显得喋喋不休、很是“专业”。
“人们认为只有高级白领这种精神压力大的高知人群才会患上抑郁症。”该门诊医生张文艺告诉记者:“前来就诊的患者中,文化程度偏低及社会底层人员越来越多。很多人称抑郁症人群扩大化,实则不然。”张文艺说,社会上目前往往动辄将自杀行为与抑郁症关联。并非因为现在的抑郁症发病率大幅增高,而是这种病症的可发现率提高了。当然,社会转型期人们对精神和物质追求的严重失衡,是当今抑郁症等精神问题多发的主要诱因。
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类疾病,其发作特征为情绪低落、兴趣或快感缺失,而很多人误以为的抑郁症发作主要标志“睡眠紊乱”与“自杀观念与行为”,只是该病症的两个可能伴随的表现。除此以外,还可能伴随自信丧失与注意力集中困难。
三种抑郁症中,单纯性抑郁患者极少。这种患者表面看不出异常,治疗仅依靠药物,自杀率高,甚至防不胜防。心因性抑郁,往往是因失恋、亲人去世、离婚、吵架等突发事件而引发的闹心、焦躁情绪。这类抑郁通常可以通过外出旅行、电话聊天等方式得到缓解,属程度最轻的抑郁症。
最为普遍的是情感性抑郁。它与性格和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患者往往性格不成熟,表现为儿童化、情绪化等。很多聪明、内心体会很多、对社会现象看不惯、人际融合能力并不强的人是情感性抑郁的高发人群,其中女性多于男性。张文艺补充,在国外还有一种“隐匿性抑郁”,患者表现为突然浑身难受或疼痛,认为自己患上很严重的生理疾病,实则身体无恙。在我国,这种表现被归为情感性抑郁。此外,生理疾病往往合并抑郁症,比如精神疾病伴随抑郁、药物抑郁、产后抑郁等。
这是一种构成原因极为复杂的精神疾病。它的病因与发病机理迄今尚不明确,目前全球流行的几种学说认为,抑郁症与神经、内分泌、季节、光照、遗传等因素可能都有关。这意味着,即使所处环境相同、性格相似,有人患上抑郁症,有人却不会。
“采访”式情感疗法
摆脱抑郁症的方法主要由双途径相互配合:医院心理科的诊断与药物医疗,配合心理咨询机构的咨询及治疗。无论是心理医生还是咨询师,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在本刊记者看来,更像是一场又一场精彩的“采访”。
心理医生的诊断过程往往十分耗时。3月29日下午的3个小时内,张文艺仅接待了8名患者。抑郁症患者的诊断书上往往被张文艺写满一条条具体的“生活习惯建议”。下午16时,张文艺接待了一名把脸用围巾与墨镜“武装”得严严实实的患者。这位42岁的情感性抑郁症患者被张文艺建议服用抗抑郁药物,并接受每周一次的心理辅导。
目前,我市三甲医院都设有心理科,每个心理医生都有共性与擅长领域;全市具有正规执照的心理机构60余家。我国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多达50种,这种方法绝非单纯的开导或劝说,而是通过与患者的交往,应用专业手段、方法和技巧,使患者的心理状态、情绪、性格、心态发生改变。“这好像与人们想像的不一样,我们主要是拉近情感距离,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手段。”张文艺说。
每个医生或咨询师甚至会对同一个患者使用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法。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秘书长、黑龙江工程学院心理指导中心教授杨晓梅告诉记者,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很多外县患者会主动投奔医院心理科室,而一些高知人群往往直接求助心理咨询室。“高知人群通常不愿意接受自己得精神类疾病的事实,避讳使用药物,而更愿意话聊。”
前来就诊的患者,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有必要吃药吗?”张文艺说:“这对你非常有意义。”他们依然表现出对药物的不信任,整个情绪很快又陷入难以停止的家长里短。最后,他们往往不愿离去,问:“大夫,你再给我5分钟行吗?”
杨晓梅告诉记者,心理咨询师被规定禁止指导患者用药,他们主要对患者进行“具体事件具体分析”式的专业“聊天”,必要时借助情景还原、角色扮演或催眠等方式,用以纠正患者不正确的认知,以平等讨论的方式提供心理支持。这种治疗方式需要持久,往往是一周一次,严重者一周两次。但患者人格因素的改变往往非常艰难,很多患者甚至要接受3至5年长期不断的心理治疗,才能摆脱这种可怕的病。
在抑郁症患者看来,心理医生就显得不那么“可爱”了。他们总是建议患者在情绪极其不稳定的状态下不要做出大的举动或决定。他们主要使用药物和“采访”式沟通,但并不针对患者遭遇的个案,也不成为患者解决家长里短的“救世主”。医生往往巧妙地在抑郁症患者的讲述过程中问及睡眠、家庭、朋友、爱好等问题,从医学角度判断抑郁症病情。然后,患者伤感、委屈、无助、无聊、情绪化、抱怨、懒惰、多疑的诸多复杂情绪就会在他们眼中显现。他们诊断的依据来自中国心理疾病标准(CCMD3)。
尽管治疗过程漫长且充满复杂,但在张文艺看来,抑郁症的治愈成功率可以达到100%,只要患者不出现自杀行为。
他们缘何走向死亡
与国外不同的是,我国抑郁症自杀患者以女性居多。农村患者多以服用农药的方式,城市患者则多数选择跳楼。
杨晓梅为本刊记者形象描述了一个抑郁症患者产生自杀倾向的心理过程:仿佛一个失足坠河的人,最初会呼救并垂死挣扎,这是一种恐惧、焦虑的过程;当发现没有任何生还可能时,便以一种平静的方式接受。“当抑郁症患者长期被这种使其情绪低落、压抑的病症控制,就会慢慢放弃挣扎,产生自杀倾向。”
心理医生与咨询师在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程度时,往往先评估其是否有自杀倾向。如果有,必须先对其进行保护,斩断那根连接生与死的线,然后再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遗憾的是,自杀往往发生在患者的精神状况刚刚稳中好转之时。“患者刚刚恢复了一丝活力,就很容易自杀。而导致自杀的是病症长期的折磨,而非心情决定。所以我们会跟患者说:‘来,跟我们一起,看好你自己。’”
有些抑郁症患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能够正常学习或工作。抑郁症最先的损害往往是生理上的,比如睡眠与饮食;其次是心理上的,比如精神压抑;最后才是社会功能。尽管抑郁症的治愈,并不意味着永久不再复发,但往往会为曾经的患者在内心中树立一个正确的预防能力及意识。
采访中,会有患者主动问心理咨询师:“你们每天被我们折磨,如何调整你们自己的心态?”
我国于2001年出台心理咨询师的资格标准,第一批心理咨询师于2003年上岗。作为我国首批咨询师,杨晓梅始终在工作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使精神中产生一种抑郁“抗体”。在国外,咨询师在为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前,都会由更高级别的咨询师为其进行心理疏导,而在国内,咨询师必须学会自我调整。
“心理咨询师的身上也有各种‘心理伤痕’,必须避免被患者的情绪或故事‘碰伤’。把心放得更宽,豁达与宽容,内心充满爱,这是心理咨询师进行自我调整的主要手段。”
特别鸣谢
哈尔滨医科大学宣传部 陈英云
省心理咨询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