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地铁1号线明年将启用 记者探秘哈尔滨的地铁生活
2012-04-22 09:04:13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作者:王坤 李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那些以往只能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在地铁上看书、在地铁站喝咖啡的浪漫情景,将走入冰城人的寻常生活。

  明年,哈尔滨的城市交通将由地上分流至地下——地铁1号线,将正式启用。地下轨道交通对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

  已建好的理工大学站是记者走访哈尔滨地铁1号线的起点——小心地走到地下2.5米,眼前“别有洞天”:宽敞的站台由折成4折的棚顶角线、搪瓷钢板的内壁、姜黄色的内墙及欧式壁灯烘托着,大圆盘钟表伴着轨道安装车辆来回穿梭时发出的阵阵汽笛声,让记者仿佛置身于欧洲古堡,完全忘了这是地铁站台。

  哈尔滨地铁站在功能上吸纳了日韩的地铁经济,在空间中融入了莫斯科、巴黎地铁的文化感。

  哈尔滨地铁在地下穿梭的方向,基本与地面马路的走向保持平行。地铁1号线一、二期工程东起哈东站,西至哈南站,全长17.48公里,设18座车站。每座车站都设在地面的十字路口,一座车站通常设4个出口,最多6个、最少3个,既方便地铁乘坐,同时也被作为地下过街通道。

  18座车站中,教化广场、铁路局、博物馆和龙江街被定为1号线的4个特色站。这段区间穿过了“7381”隧道往昔的岁月,因此,结合地面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而修建的特色化地铁站,要使地上地下“气质相投”。无论是特色站还是标准站,都将利用天花板和内墙壁的主题色,使每两个相邻车站的“长相”各不同。这样,市民可以在不听报站的情况下区分出不同车站。

  设计师有他们的自信与“野心”:希望每一个元素只有放进哈尔滨地铁才最恰到好处。哈尔滨地铁站将所有元素进行了复古、现代、简约的搭构,也贴上了欧陆风情、中华巴洛克等哈尔滨地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标签。他们心目中的哈尔滨地铁,要既结合日、韩地铁的经济功能,又融入莫斯科、巴黎地铁的优雅与浪漫。而随着一轮轮方案设计与现场论证,这些来自中、美、加、德、日、中国香港的地铁设计师,将哈尔滨在彼此内心的轮廓勾勒到地铁站每一处清晰的线条上,他们在哈尔滨的内心深处渐行渐近。

  未来的日子里,哈尔滨很多地铁站的出口将伸往各大百货商场、写字楼和饭店,无论天气多么恶劣,都可以在其中逛个尽兴。光是地铁里的商业街就足够花去大把时间。人们可以在地铁的站厅层里用餐、买书读报、购物、拍大头贴,或者手捧一杯香浓的现磨咖啡行走。那些以前只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地铁文化,将植入冰城人的浪漫神经。


 

  哈尔滨地铁是与众不同的:车头像个ipad,冰白色的车身披着浅白雪花暗纹……冬天穿丝袜、坐加热椅,夏天避暑在这里,哈尔滨的地铁生活节奏别致、自在、温柔。

  要想坐上地铁,首先要学会利用自动售票机买票。哈尔滨地铁计划由人力引导乘客自行买票,服务站只提供问询和换零钱。目前,即将服务于地铁各岗位的人员已经被送往北京、南京、广州3家地铁公司受训,100余大专以上文凭的人员已经上岗,负责编订复杂的地铁管理规章。今年7月,哈市部分高职院校还将定向输送800余名毕业生。形象气质好的站务人员、售票引导员和志愿者,将协助指导每名乘客顺利乘上地铁。

  将非接触性IC卡在卡门前一刷,小门一缩,乘客即可通过。出站时也一样,将卡塞进卡槽,再走出小门。记住,无论多着急,也千万别学韩剧里的男生纵身一跳去逃票。顺着电梯或楼梯去往地下站台层时,要按亚洲电梯惯例右侧站立,方便着急的乘客从左侧走下梯。未来的地铁生活,将从细小处修正市民的文明素质与习惯。

  站台层的布局分两种:一种是双向地铁分布在站台两侧;一种是双向地铁双轨并居于站台中间,去往不同方向的乘客要通过不同的楼梯去候车。哈尔滨的地铁站温度将常年保持在12℃,利用车辆运行的余热及换热器实现冬暖夏凉。这意味着,未来以地铁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女性市民们,可以像日韩剧里的女生一样在寒冬里穿丝袜。学生们还可以在这个夏日避暑胜地、寒冬温暖的“图书室”中看书。所有站台都有国际标准化的厕所,轨道与站台间全部设有透明的安全门,门上悬挂LED屏。等待地铁时,可以在不远处的椅子上小憩。

  地铁车辆途经的隧道幽长神秘。根据1号线途经的交通客流量,1号线地铁采用B型车辆,一共17列,每列120米长,车轮到车顶3.8米高,共6节车厢。这种车辆的车体是铝合金材质,最高速度每小时80公里,旅行平均速度在每小时35公里,载客能力1460人,最多可载1800人。列车通身呈冰白色,点缀有比冰白色更浅的白色雪花图案。与其他城市车辆的“圆鼓脸”不同,1号线车头的脸是平的,上面有一扇大大的车窗,用于司机瞭望。所以,车脸远远看去像个ipad。车内宽2.8米、高3.1米,采用电取暖,坐椅备有电热器。每节车厢都设有空调和空气净化器等特殊设计。车内壁呈乳白色,宽敞舒适,语音报站,每扇门上方有一个电子路线图,待快要进站时,站名会亮起来,并提示从左或右门下车。像国外的地铁一样,疲倦的人们可以在哈尔滨地铁里席地而坐,室内卫生需要共同维护。

  每节车厢设有逃生门和左右各4扇门,车内专设老年及特殊乘客优先席位,即使没有被坐,年轻人也不能占用。

  地铁里承载的除了繁忙与自由之外,也有淡淡的礼让与温柔。

  无论目的地隐藏在哪条街巷深处,只要跳上它,便带你去往最正确的方向。偌大的都市,因为这些交错的轨道而变得清晰且安心。地铁的意义,不仅仅是速度与资源的整合,还有城市人文软实力的提升。

  地铁1号线将穿起哈尔滨几大商业区和繁华地带,附近都将有新的住宅项目和商业设施。不久的将来,星级宾馆、大型超市、商业广场等多种第三产业,都将借助地铁的东风拔地而起。地铁商圈的逐渐崛起不仅会拉动一方经济,也会给其他传统商圈带来新的挑战,哈尔滨商圈的原有布局将被地铁颠覆。

  这意味着很多就业岗位即将产生,比如保洁、餐饮、售票及相关地铁配套服务等岗位,尤其适合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地铁是一项庞大工程,对就业的拉动影响会一直贯穿始终。修建阶段需要大量劳动力挖沟搭桥,已经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而地铁开通以后,地铁商铺不仅可以直接为一部分人解决就业问题,还会吸纳其他人员就业。

  在友谊路上班的市民张美丽,两年前在南直路附近购得一处房子。“太平桥的房价早就涨了,因为它是地铁1号线和3号线的换乘站。南直路这边也不错,坐几站再换乘3号线去友谊路,每天上下班可以节省至少1小时路程。”尽管张美丽目前的上下班时间一共有两小时耗在路上,但那张未来的地铁图已揣进她的心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再也不是像张美丽这种购房者所考虑的因素,他们的选择范围正逐步扩大至地铁沿线的楼盘,以及有地铁穿过的近郊。

  明年始发的地铁,带来的不仅是便利交通及开车一族的“节油时代”,城市的夜生活或许可以变得更丰富。城市功能将形成向地铁沿线及地铁站点的新聚集,居住、商务等诸多城市功能均将向地铁沿线集中。哈尔滨向国际化大都市再次迈进一大步。地铁对于这一座现代化大城市的影响,必将巨大而深远。

  从地铁1号线开始织密,不久的将来,冰城会埋下一张纷繁交织又便捷迅速的交通网。地铁的脉动,也将左右这座城市的喜怒哀乐。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彭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