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4月22日讯 (记者 孙晓锐 印蕾)“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将党和政府最真切的关怀系于群众、最根本的实惠归于群众、最深刻的变化赋于群众,引发了经济社会的深层律动,带来了龙江大地的历史巨变。”省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代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杨占报表示,全省住建系统将以吉炳轩同志的报告为指引,进一步发扬住建系统的优良传统,推动住房城乡建设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保障性安居工程促进和谐龙江
200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974亿元,开工建设300万套,争取国家资金260.5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创造了“四个全国之最”。
——启动建设最早,比国家提出大面积推进安居工程建设早一年多。
——开竣工率最高,连续3年全国领先。
——工程总量最大,全省共建设改造住房300余万套,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
——惠及群众最多,保障性住房涵盖了全省所有城市及矿区、林区、垦区和广大农村,近1000万困难群众喜迁新居。
“我省连续打了四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泥草房改造攻坚战,为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常年深入市县、深入项目现场、深入群众调研检查指导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杨占报切身感受到工程建设给人民群众生活、经济社会发展和龙江社会带来的变化。
杨占报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一场住房革命,圆了几代人几十年住新房、住楼房、住好房的梦想,群众的破房换好房、旧房换新房、小房换大房,过去的危旧房成为了今天的“黄金屋”。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现了人口聚集,带来百业兴旺,不少困难群众实现重新就业,有了稳定的收入。新建住宅区内配套建设的文化活动场所,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培养了现代、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情趣,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居民生活更加自信,幸福指数提升明显。
棚户区“破茧蝶变”,千家万户的焕然一新带来了城市环境的万象更新。杨占报说,通过改造建设,拉开了城市框架,加速城区扩张,拓展了城市空间,实现老区变新城;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根治“三供两治”配套难、交通路网改造难、硬化绿化难等痼疾,提升了城市承载能力,实现旧城变新都。保障性安居工程有效增加投资、带动消费,推进产业再造、经济转型,发展内生动力更加强劲。打造“发展极”,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重新分配,全省各地形成了一大批投资兴业的新园区、新高地、新热土。保障性安居工程不仅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更促进住房结构调整,平抑商品住房价格,树立起高楼大厦的同时,更树立起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良好象形。房子结实了,道路宽敞了,路灯亮了,监控多了,安全隐患得以消除,群众生活得更加安心、更加放心。居住环境的变化,改变传统社会质量空间,延伸社会管理触角,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情系百姓福祉四年攻坚造就一支善战队伍
黑龙江省通过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面貌、拉动经济增长,实现龙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各级政府部门的组织配合,也得益于全省住建系统干部职工锐意进取和无私奉献。
杨占报表示,面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总量大、资金少、成本高、推进难的实际,全省上下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实践,勇于攻坚克难。住建系统干部职工敢于突破政策体制束缚,创新工作思路,在破解棚改资金瓶颈、征收拆迁难题、转变农房建设方式等方面敢想、敢闯、敢试,形成了一条负重前行、后发赶超的态势。特别是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为城乡居民的福祉,斗严寒、战酷暑,以“5+2”、“白加黑”的精神战斗在岗位上,有的干部已经连续几年没有休节假日。在破解各种难题上,敢于突破各种关隘,一户一户做工作,一村一村落项目。四年攻坚战的创新实践,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奋发有为、善打硬仗、能打胜仗的“虎狼”之师。
加快建设步伐实现龙江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吉炳轩同志在报告中提出,今后五年要继续扎实推进龙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大力保障改善人民生活是实现这一战略构想的主要任务之一。要大规模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农村泥草房改造,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杨占报代表兴奋地说,这是一项科学发展的大决策,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彰显出领导者的远见卓识。
杨占报代表表示,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农村泥草房改造,是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惠及千家万户百姓的大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是对执行能力、落实能力的严峻考验。今年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为52万套,加上结转续建项目46万套,农村泥草房改造22万套,总建设规模近120万套。全省住建系统干部职工将坚持目标不变、决心不改、力度不减,毫不动摇地抓好推进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