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绥化
搜 索
肇东:闻“雨”而动春耕忙
2012-04-23 09:16:03 来源:东北网-绥化日报  作者:李晓东 车彦旭 赵明库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绥化4月23日讯 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谷雨前后,在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肇东市,春意萌动,田野里一处处春种现场格外忙碌。整地起垄,撒施农肥,播种覆膜……这些春耕“活儿”,已多由大型农机具代劳,地里忙碌的人影并不多,以往人声鼎沸的传统春耕图被驰骋的大型精密播种机、药械机、喷灌设备和隆隆的机器轰鸣声所取代。

  在肇东市五里明镇的玉米吨粮田示范区, 4台大型精密播种机正在同时作业。示范区内的东升玉米种植合作社今年引进了一项新的玉米栽培技术——大垄双行技术。把过去的两垄地合成一大垄,在垄上种两行玉米。小垄双行以前一亩地是4000株,大垄双行一亩地能达到5000株,增加了株数,增加了产量。合作社负责人焦万生介绍,大垄双行技术不仅增加了种植数量、生长后期能够通风透光,同时大型精密播种机、大型喷灌设施也都派上了用场。靠着大型精密播种机,这个示范区的5万亩地两三天就能播种完成。眼下,这项新技术正在全省全面推广。

  从4月16日开始,肇东市大田播种全面启动,与以往春种不同的是,今年该市坚持以“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生态化”方针为统领,全面提升备春耕水平,实现了由小白龙向大喷灌加速转变,新上大型喷灌设备907台(套);实现了由小四轮向大农机加速转变,组建千万元大型农机合作社36个;实现了由小农户向大群体加速转变,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36个;实现了由小站所向大体系加速转变,构建了以国家和省级23名专家为主导、每村配备1名农技员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该市农业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实现了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的转变。

  肇东,十年九旱。今年特别突出以水备耕,以抗保种。先后组织15个钻井队昼夜施工,新打机电井600眼,总量达到8200眼,全部达到合闸出水状态,单井覆盖面积降到430亩;维修提水泵站,加固沟塘渠坝,争抢头茬水,确保农田全部实现坐水种。为防止“卡脖旱”和“春夏连旱”,去秋以来,共安装时针式大型喷灌846台(套),卷盘式喷灌32台(套),平移式喷灌4台(套),移管式喷灌25台(套),发展膜下滴灌1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128万亩,节水30%以上,彻底结束了小白龙“大水漫灌”的时代。落实水泵1700台、柴油机200台、抗旱水桶5000个,确保一次播种苗齐、苗全、苗壮。

  同时,发挥大农机作用,全市深松整地面积达到120万亩,110厘米大垄面积达到5万亩,水田秋翻面积达到36万亩。通过实施农机农艺有机结合,大力推广精量点播、分层施肥滤水和同步药械作业等先进技术,大机械精量播种面积达到10万亩,全部实施播后镇压,确保一次播种保全苗。在水田标准化生产上,该市建设了智能化催芽浸种基地1处、超级大棚67栋、标准大棚4941栋、智能温室5栋、30栋以上集中化小区106处,集中整理土地10万亩,建设万亩大方1处、千亩大方15处,完成了“小池子”向“大方田”、“经验化”向“智能化”的根本转变。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水田亩施化肥量80公斤,大田亩施化肥量75公斤,农家肥增加到3立方米,全面推行种子包衣技术。全市春种资金投入20亿元,增加17%;化肥投入24万吨,增加15%;种子摆放1600万斤。

  与此同时,该市还与中国农科院、北京农林科学院、省农科院等11所院校合作,成立了粮食高产创建专家组,聘请农业部玉米专家组组长赵久然为总顾问,省农科院专家曹靖生和农垦专家为组长,建立试验示范基地12处,成立水稻研究所和玉米研究所各1处,确立了玉米“40字”、水稻“48字”高产栽培模式,实现了由农民种地向专家种地转变。

  目前,该市大田播种预计到5月1日基本结束,水田5月5日开始插秧,到5月20日基本结束。全市春耕将会提前5至7天,抢夺积温102度,为确保农业“九连增”打下坚实基础,向建设全国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加速迈进。

  

责任编辑: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