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体育
搜 索
哈市八区人民体育场将改造 申雪赵宏博从这里滑向世界
2012-04-24 14:10:26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孙英鑫 才艺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体育场主席台前堆满了建筑材料。

体育场内破败不堪。

看台上醒目的提示语。

体育场内训练的人。

看台上杂草丛生。

“实施奥运战略”的红色标语。

  看台出现了裂缝。

  东北网4月24日讯 哈市八区人民体育场即将进行改造的消息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也勾起人们无限美好的回忆。

  在哈市,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八区人民体育场的。第一批滑冰全国纪录在这里诞生,申雪、赵宏博、杨扬(大杨扬)等冠军从这里滑向世界,“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锻炼身体,保卫祖国;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常常回荡在体育场上空……对很多人来说,“八区”记载着他们童年、少年、青年时代最为美好的时光。如今,“八区”即将改造的消息让人们兴奋,人们期待“八区”美好的明天早日到来。

  近日,记者来到八区人民体育场,记忆中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的景象不见了,墙上几个红漆大字“健身场所,禁止遛狗”十分扎眼。体育场内,原来平实的跑道已变得坑洼不平,原本错落有致的看台破损严重,看台外墙出现了巨大的裂缝,上面用蓝漆喷着“看台危险勿上”,当年漂亮的白色主席台,如今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在它前面堆满了钢筋、木板等建筑材料……


 

  【辉煌的历史】

  全国首届冰上运动会在这里举办

  “八区”的历史可追溯到1936年,那时八区地带规划为八区公园。八区公园内部完全是按照体育运动场馆进行布局和设计的,从此哈尔滨开始有了一块体育阵地。八区人民体育场之所以扬名全国,源于1953年在此召开的全国首届冰上运动会。为了把运动会举办好,政府特拨专款将“八站公园广场”改造成哈市八区人民体育场。

  “按当时的条件,要修一个可容纳两万名观众的水泥看台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就决定搭建一个全木质的看台。由全市优秀的木工和中俄两方设计人员共计100多人,奋战了40天才将这个看台搭建完。”哈尔滨市体育局原副局长关敬涛回忆说,当时木材紧缺,使用需要特批,为让这些木料物尽其用,工匠们还细心地在看台的隔板上刻上了各种花。为了能保质保量保时间地将看台搭完,许多设计人员也当起了木匠。

  【人才的摇篮】

  申雪赵宏博从这里滑向世界

  哈市八区人民体育场场长刘鲁安说:“体育场占地1.7万多平方米,在当时是哈市唯一一个综合性多功能场所,主要职能是为运动员提供专业训练设施和场地,像申雪、赵宏博、杨扬(大杨扬)、于静等世界冠军就是从这里滑向世界的,我国大部分冰上项目的最初纪录,也是在八区人民体育场诞生的。”

  近日,记者电话采访了申雪。“5岁时,爸爸妈妈带我到‘八区’学滑冰,我在‘八区’练了8年,一直到1994年离开哈市到北京。当时在‘八区’训练时,我们宿舍也在那里。为了增强体能,绕场跑10圈和跳台阶是每天的必修课。”申雪对当年在“八区”训练的日子充满了留恋。

  赵宏博与滑冰结缘也是在“八区”。那时他代表幼儿园到八区体育馆参加篮球比赛时,引起了一位场外观众的注意。这位“观众”叫孙治平,是哈尔滨业余体校花样滑冰的教练。从此,赵宏博开始了他的花样滑冰运动,那时八区冰场是他们唯一的训练场。他们每天都要在这训练。


  【孩子的乐园】

  一天两场运动会孩子的乐园

  “体育场忙的时候一天要办两场运动会,我和同事常常是连着几个月都不能休息。运动场要清理到晚上10点多,第二天不到6点又得来到这画跑道、摆放运动器材。”回忆起当年的繁忙,刘鲁安有着说不出的自豪。

  八区人民体育场每年还向哈市各学校、单位提供运动会等活动场地及体育服务。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八区人民体育场全年接待各种赛会人数在100万人次左右,每年的4月到9月,几乎天天都有活动。

  “我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学校年年要到‘八区’开运动会,那种人山人海的场面至今我都记得。那时我们这些孩子想去‘八区’玩的愿望就像现在的孩子想上网的期望一样强烈。”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今年40多岁的哈市市民于女士仍很兴奋。现年40多岁的哈市市民赵先生则和记者说:“夏天孩子们就玩玻璃球、跳绳,冬天就到冰场上滑冰、玩爬犁。那时我们这些小孩简直就把八区人民体育场当游乐场了。”

  16日,记者在八区人民体育场看到了一位在此推车卖饮料的老大娘,她告诉记者:“我在这卖水近30年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这里最热闹,那时几乎每天都有运动会,我的生意也最火,每天能卖近200瓶饮料,这还是在有十来个人一起卖饮料的情况下。但是2003年后,我的生意就大不如前,每天都卖不上10瓶。”1970年八区人民体育场改建,木质看台全部改为砖制。2003年,经相关专家鉴定,八区人民体育场为危房,停止接待所有赛事。至此,哈市八区人民体育场结束了它50年的“体育生涯”。

  【见证的爱情】

  爱萌发的地方

  上世纪八十年代,“八区”虽不是城市的商业中心,但却是哈市最热闹的地方。在哈尔滨人的眼中,八区人民体育场已不仅是一个用于举办活动和健身的场地,它更像是一个满载人们美好青春回忆的源泉。

  绝大多数人会把八区人民体育场作为健身休闲的场所,更有一部分人会选择在这与爱人约会,这让八区人民体育场一下充满了爱的味道,增添了许多浪漫色彩。

  年过五旬的刘女士讲,她和爱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谈恋爱时,常到八区人民体育场散步,两人的恋爱关系就是在这确定的。“我和爱人是通过家里人介绍认识的,而第一次的见面地点正是八区人民体育场。”刘女士回忆:“当时我和爱人就坐在看台上谈天说地。当时体育场特别热闹,我们俩几乎天天都去,我爱人还总向我表演单杠的绝活,现在想起来还挺有意思的,结婚后我们还带孩子一起去遛达呢。”

  10日,在八区人民体育场的看台上,一对年轻情侣的身影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他们时而嬉戏打闹,时而静坐眺望远方。“这是我俩最初谈恋爱的地方,他就是在那向我表白的。”女孩一边笑一边指向对面的看台。小伙子说:“如今体育场要拆了,我俩真有点舍不得,所以特意回来看看,毕竟这里见证了我们的爱情。”


 

  【永久的回忆】

  “我的回忆永远在这里”

  塑胶跑道、先进的运动器械……相比哈市八区人民体育场的窘迫,一道之隔的哈市八区人民体育场二场显得现代感十足。

  哈市体工队教练危开平告诉记者:“我在八区人民体育场住了8年,1995年我就住在体育场里。1998年在此举办的哈尔滨第15届运动会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当时哈市各区县的人都来看比赛,能容纳两万人的看台被挤得水泄不通,进出大门都得侧身。”危教练说:“2000年左右,来开运动会的学校就少了一大半,虽然八区人民体育场走向了没落,但我的回忆永远在这里。”

  目前,哈市八区人民体育场内的设施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操场上也已长满了1米多高的荒草,场地旁的双杠上也已锈迹斑斑。

  【涅槃新生】

  期待“八区”重现辉煌

  今年1月19日举行的哈尔滨市政府与恒大集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哈尔滨市与恒大集团签署了八区体育场区域改造项目《招商引资框架协议》,标志着八区体育场区域改造项目的投资和实施主体确定。拟利用3年时间,对人民体育场主场、人民体育场二场、田径训练馆、体育场南侧和西侧危旧房屋及体育场配套基础设施进行整体改建,改造后的八区人民体育场将成为配套设施齐全、区域特色浓郁的体育文化景观示范区。改造后的体育场可满足举办地区性或全国单项比赛等大型体育赛事和群众体育运动的需求。

  近日,改造工程所需部分设备已运抵八区人民体育场,工人开始土地勘察工作。

  “希望新八区人民体育场能够早日建成。”刘鲁安和所有人一样期待着“八区”美好的明天。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