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5月9日讯 近两年来,友好区把纺织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做优做强产业集群、实现节约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突出三个带动,增强承载能力,提升了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
项目带动强化支撑
该区坚持把上项目扩投资摆上核心位置,围绕产业集聚区功能定位,严格项目入驻标准,加强投资强度管理,引进了一批关联度高、辐射性广、带动力强的龙头项目,强化了产业集聚区发展支撑。2010年,佳木斯天和纺织有限公司依托该区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环境,整体收购原翔和纺纱厂,成立伊春市天和纺织有限公司,正式入驻园区。扩建厂区1.7万平方米,投资上马10万锭纺纱生产线及40台气流纺(相当于传统生产方式10万锭)生产线,项目总投资2.3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项目投资1.1亿元。为了提升产品档次,提升竞争力,加大技改投入的力度,公司新购置国内先进的生产设备420台(套),采用“清梳联”、“自动落筒”和“清洁工艺”新技术,在扩大产能的同时,使主产品由缝纫线转向生产附加值高的高档面料纱。目前,10万锭生产能力即将全部完成,安排就业500余人。二期项目拟投资1.2亿元,新建厂房1.3万平方米,新上40台气流纺生产线,目前,厂房主体已全部完工,预计今年年底全部达产。为进一步延伸纺织的产业链条,2011年,公司投资1.1亿元兴建了伊春市香德纺织有限公司,改扩建厂房1.1万平方米,采购国内最先进的日发喷气织机、浆纱机、整经机200台(套),项目达产后,年产胚布2000万米,实现产值2亿元,利税4500万元,安排就业300人。届时,仅纺纱、织布两项年可实现产值8亿元以上,利税近亿元,安置就业1000余人。
创新带动激发活力
在园区运行上,友好区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规范管理”的建管模式,由园区管理办公室负责“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着力为企业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在项目管理上,建立项目促进机制,完善落实重点项目领导分包、“一事一议”和联审联批制度,打造了规范、便捷、高效的项目落地、建设绿色通道。在循环经济发展上,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清洁工艺设备,鼓励督促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和废物综合利用,严格企业污染达标排放,严格区域污染总量控制。
服务带动创优环境
该区牢固树立“服务就是义务、服务就是环境、服务就是效益”的理念,重点在完善功能、提升水平、增强承载力上下功夫,全力打造集聚区发展优良环境。突出规划龙头作用,完成了园区基础设施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发展规划、环境规划、产业规划等项规划。按照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要求,加快道路、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职工公寓、娱乐休闲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落实了土地、环保、投融资、用电、税收等优惠政策体系,实行服务承诺等制度,强力推行效能责任追究,建成了区域内功能最强、环境最优、机制最活、成本最低的工业经济发展制高点。为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扩大园区规模,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该区目前正积极谋划化纤、麻纺、印染项目,可研论证已完成,正在招商洽谈之中。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建成化纤———纺纱(麻纺、混纺)———织造———印染———服装全产业链的轻纺园区,成为全省乃至东北地区最大的纺织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