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善思者 行无疆——黑龙江社会科学院“走转改”活动纪实
2012-05-17 10:46:4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朱伟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鲁锐、助理研究员张岩在残疾人谷凤山经营的食杂店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调研。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在黑龙江尾山农场调研。均为资料照片

  编者按

  随着“走转改”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新闻界更好地履行了社会责任,理论界也获得诸多启示和灵感。目前,我国社会科学工作者正在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用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优秀成果回馈社会。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在“走转改”活动中更是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带着问题走基层,带着课题搞调研,不局限一隅,而是走出省门,丰富了“走转改”的内涵,实现了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智慧和力量的凝聚。

  “不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难以理解农民的微笑象征着什么。”“服务大局必须接地气,否则就是空中楼阁。”日前,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走转改”座谈会上,专家学者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走转改”的亲身经历和感悟。

  近年来,黑龙江省社科院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专家学者走出书斋、深入基层,用丰富的社会实践认识世界、传承文明,丰富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内涵。他们不但推进了事业的好发展快发展,更是在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上下工夫,使之真正成为了省委、省政府“用得上、信得过、靠得住、忘不了”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从而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创新之路。

   “用身体感受世界的温度”

  “理论必须联系实际,专家学者一定要走出书斋,一是要走上去,敢于‘攀高结贵’;二是要走出去,走出省域;三是要走下去,建立地市分院,全面了解省情;四是要走进去,深刻了解基层群众的生存状态。”这是黑龙江省社科院党委书记艾书琴针对地方社会科学院的工作实际总结出来的“科研经”。

  科研工作“攀高结贵”,黑龙江省社科院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种与众不同的理念,才真正迈开了争创一流的步伐。为了“靠大联强”,黑龙江省社科院积极与中国社科院联系,促成黑龙江省和中国社科院的省部合作。中国社科院不仅在黑龙江省建立了国情调研基地,而且每年联合召开东北亚区域合作国际论坛,就黑龙江省重大发展战略开展专题研究。

  近年来,为集百家之长发展自己,黑龙江省社科院坚持每年到各省区市社会科学院调研取经,结合本院实际推出一系列改革发展举措。“我们这几年的发展,可以说也是兄弟院无私支持的结果,凝聚着更广范围的智慧。”说到这里,艾书琴满怀深情。

  走进黑龙江省社科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笪志刚的办公室,他正在整理不久前出国调研的资料。“走出去,已经成为我们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工作常态,用身体感受世界的温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国际交往,促进国际合作,直接助推我省的改革开放。”

  笪志刚跟记者讲述出国调研的经历:“我们科研人员在国外,除了扩展视野、调查研究外,还肩负着一个重要的责任和使命,那就是传达我们祖国的声音,团结国际友人。不仅如此,我们走出去,也促进了我省对外经贸合作的升级。”

  专家学者走出省域调研,走出国门考察,走向世界交流,大大丰富了科研院所“走转改”的含义。“搞科研就要从实际出发,不仅要走下去了解省情,还要走进去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的生存状态。”黑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爱丽说。

  在参与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牵头组织的中国社会综合状况调查中,该所进行了两次调查难度、质量精度、艰苦程度前所未有的社会调查,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组成近40人的科研团队经历了难忘的艰辛之旅。特别是采用国际通行的地图法,所有社区住宅图都是调研员一笔一笔绘制的,为此,每个社区至少要全方位走6遍,每人一天要连续走五六个小时。短短两个月,绘制了150多张图,填写了1.5万张表格和问卷,按时完成了任务,得到中国社科院和人民大学的高度认可。


   “论文和调研报告带着泥土的芬芳”

  “我是搞文学研究的,现在经常到基层去搞调研。以前我们有些人的专著论文很华丽,很少有人能读懂,如果整天在文山会海里琢磨文章,只知道咬文嚼字,写出来的东西再花哨,也没魂!”黑龙江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丛坤深有感触地说。正是有着深入黑土地的经验和对黑龙江文化研究的深厚积淀,这个研究所创意的上海世博会黑龙江馆“冰雪,让我们与众不同”的主题才准确传神地诠释了黑龙江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科研最前沿,写出政府用得上、百姓看得懂的文章,让我们的研究成果真正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彰显社科研究工作者的价值。”艾书琴语气恳切。

  据了解,自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社会科学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得到提高,研究成果的理论性、实践性、针对性进一步得到提升,政府受益,百姓受用的成果越来越多。“改文风上,我们要学会讲3种话:专家的话,阐述交流学问;‘谋士’的话,提供决策咨询;百姓的话,宣传政策理论。过去我们社会科学院只会说一种话,很多研究成果做出来了,专业性很强,但失之‘深、生、涩’。搞科研同样需要改文风,科研成果要想有效传播转化,就必须写得政府爱看,百姓能读!”黑龙江省社科院副院长朱宇告诉记者。

  说到对“走转改”的建议,朱宇也直言不讳:“面还应该更广些,要形成一种机制,而不是一阵风,要形成一种固定的工作作风。”

  “我们的论文和调研报告带着泥土的芬芳,这是一种回归!”朱宇如是说。

   “把灰色理论转化为绿色成果”

  放下手中的钢笔,看着桌上那组《让林区人民俱欢颜》、《强龙蓄势再腾飞》、《北国风光显神韵》、《龙江崛起在此时》的系列调研报告,黑龙江省社科院院长曲伟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这几份调研报告,是曲伟率领该院专家历时两个多月,行程两万里,深入30多个林业局、农场和乡镇开展深度调研,倾心打造的关于黑龙江省城镇化建设以及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特色大旅游的系列科研成果。报告呈送当日,就得到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几篇报告也全文印发全省各地市。曲伟说:“这几年,像这样的研究成果,我们院可不仅仅这几个!”

  近年来,黑龙江省社科院主动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就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开展专项研究。“黑龙江省实施跨越发展战略的研究”、“黑龙江省创新省级发展战略研究”、“黑龙江省对俄开放提升国家战略研究”、“黑龙江省建设对俄战略资源保障区”等一大批成果进入省委、省政府决策,发挥了智库的重要作用。而每年推出的黑龙江经济蓝皮书、社会蓝皮书、生态蓝皮书和东北地区发展报告等成果,则为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不仅如此,黑龙江省社科院针对哈尔滨犹太人的历史文化研究,也是从走进田野调查、“进入”墓地研究和亲手录制口述历史起步的。研究揭示了哈尔滨历史上善待两万多犹太人的世界人道主义光彩记录,向世界展示了保护东亚地区最多最大的犹太会堂、犹太建筑和犹太墓地的奇迹,不仅推动了黑龙江省对以色列的贸易合作与发展,还拉近了黑龙江省与以色列、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的距离,起到了民间外交的重要作用。

  为什么黑龙江省社科院能推出这么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且多次获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批示?为什么每一篇调研报告都是设身处地从实际出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只有把研究植根于广袤的黑土地,才能让智慧之树生长出真金白银的成果来。”在谈及“走转改”的收获时,曲伟如是解答。

  “我们通过‘走转改’把灰色理论转化为绿色成果,实现了由理论到实践的新飞跃。”曲伟说,“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致力于把实践的鲜活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强化‘走转改’的实效性,在实际应用中注重体现社会科学研究价值,把成果转化作为检验‘走转改’活动的直接标准。确保研究成果‘用得上、靠得住’,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的新飞跃。”

  物换星移,探索不止。黑龙江省社科院在“走转改”过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地方智库建设的新路。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代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