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3日讯 (记者 李倩) 从1990年,哈尔滨举办首届“哈洽会”以来,已经风风雨雨走过22个年头。如今的哈洽会在国内外声誉提升,越来越多的展商慕名而来。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哈洽会的成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努力,离不开团队中每个人的汗水与付出。
6月12日下午,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内布展工作正在紧张的进行,与展区一墙之隔的哈洽会大会办办公区内的员工与志愿者们也格外的忙碌,因为再过2天就是第二十三届哈洽会开幕的日子。
工作中的景林。东北网记者 李倩 摄
我是哈洽会的一份子
已参加了七届哈洽会的展览处副处长景林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展会各项工作如期完成,从5月1日起哈洽会大会办的所有工作人员就再没享受过周休日,不但如此,一些业务繁忙处室的工作人员还要通宵达旦地加班加点,下半夜一、两点钟回家也是常有的事。
对于展会开始前的苦与累,景林副处长不愿多谈,只笑笑的说了句:“习惯了。”谈及他服务哈洽会这么多年印象最深的事情时,景林说,第18届哈洽会布展期间,由于运输过程中的失误,第一次来哈参展的白俄罗斯展品在开幕前48时还停放在广州的黄埔港,未运抵哈市,为了能让俄方的展览顺利进行,他与有关人员积极协调多方关系,终于及时地将展品运到,当他与工作人员将俄方展位布置完成时,太阳已经升起来了。
像这样忙碌琐碎的事情他每天都要处理很多,但是对于能连续这么多届哈洽会,见证着他的迅猛发展,今年49岁的景林副处长自豪地说:“我不算是老兵,我是哈洽会的一份子,我还要再为哈洽服务十一年。”

工作中的贲驰。东北网记者李倩摄
参与哈洽会挺高兴的
已参加三届哈洽会的韩国展区联络人贲驰说,大学毕业没多久他就进入哈洽会大会办工作了,因为当时韩日的企业不是很多,他最开始从事英语的招商招展工作,随着哈洽会的发展,韩国的展商越来越多,会韩语的他就开始负责联络韩国展区的事务。贲驰说,他所在的展览处是一线的“窗口部门“,每天白天都要接待很多展商、回复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所以许多整理资料、发布信息的文字工作就只能晚上来完成了,为此他经常要加班到很晚。朋友开玩笑说,就因为没时间谈恋爱,到现在这个帅小伙还是单身。
贲驰说,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能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还能为他们提供许多便捷的服务,感觉挺高兴的,真心喜欢这份工作。

哈洽会伴我结婚生子
6月12日是哈洽会对俄联络人员孙贺休产假前的最后一天,2007年进入哈洽会大会办的她,从初到这里的青涩大学生已经为人妻,快要为人母了。
孙贺说,在哈洽会的这五年是她成长最快的五年,也是她人生变化最大的五年,她陪伴着哈洽会发展壮大,每届都有新认识的俄罗斯展商和新知道的俄罗斯州区。哈洽会也伴着她结婚生子,见证了她为人妻为人母的过程。
她说:“马上要休产假了,可不想离开这里,没有这届的回忆,好像缺点什么。”

鼓励更多人为哈洽会服务
来自东北农业大学的刘诗阳是为哈洽会服务的300多名志愿者之一,虽然参与哈洽会的时间还不到半个月,但她已经能准确的回答展商对哈洽会服务工作提出的各种问题,她说,她是通过团省委的网站报名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的,父母很支持她成为哈洽会的志愿者。
大学二年级的她在同学们还在享受大学的快乐时光时,每天要独自一人骑车将近一个小时,往来于学校和会展中心,在问询台前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站的直直的刘诗阳,笑着告诉记者,没来哈洽会之前,不知道哈洽会究竟是做什么的,现在的她通过几天的工作,不仅了解了哈洽会,也增长了见闻认识了许多朋友。她说:“学校是个小圈子,社会是个大圈子,来这里做志愿者不仅可以了解社会,还可以磨砺自己的意志,回去后也要鼓励更多的同学一起来这里锻炼学习。”
6月12日深夜的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内依旧灯火通明,已经进入“倒计时”的哈洽会牵动了无数人的心,也留下了许多人的汗水,相信随着哈洽会的成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哈洽中来,从哈洽会收获了希望而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