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大马力”催动生产关系变革 友谊“农业联合体”站上潮头
2012-07-02 09:12:0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张保军 井洋 蒋国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7月2日讯 友谊农场是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是全垦区唯一国家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单位。如今,这个“天下第一场”在探索现代化大农机带动生产关系变革、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上,再一次走上了时代的潮头。2011年,高产创建在垦区获得玉米、大豆两项第一。

  今春,新装备的高性能的水田机械让100万亩水稻全部插秧在了高产期;玉米、大豆和甜菜等旱田作物在精密播种机的帮助下,全部做到了适期早播、精密保匀,确保了“两密一膜”、“两密一卡”等高产技术的实现。目前,农场实现了机械总动力34千瓦,各种农机具4万台件,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8%。

  “友谊虽拥有耕地160万亩,人口却多达12万人,而且现行‘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土地以分散的形式承包到户。”友谊农场党委书记刘相增对“人多地少”的场情有着清醒的认识。

  为此,友谊农场明确提出了“转变组织形式、积极整合力量、改变群体分布”的发展方向,以期实现变单体增产为群体增产。

  各种合作社、互助联合体应运而生。到目前,友谊农场成立了5个玉米专业合作社、6个水稻专业合作社、12个农机合作社,自发成立互助联合体32个。

  农场职工董喜强与16家“有机户”成立了农业合作社,购置了大马力整地车、卫星定位导航播种机、展臂27米的喷药机等先进农机具20余台套,各类机械总价达到640万元。他高兴地说:“是先进的机械发挥了威力,为作物的生长赢得了时间。”

  “五分场二队”:老典型勇闯新路子

  改革开放伊始,被称为中国第一个“农业现代机械化示范窗口”的友谊“五分场二队”,应用从美国引进的先进农机具,22人种了2万多亩地,创造了当时最高的农业生产率和粮食商品率。

  “引进的不仅是先进的农业机械,更重要的是引进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友谊农场第五管理区(原五分场)主任鄢文礼对此记忆犹新。

  “随着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农机马力的增大,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耕种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快速发展。”2011年春,第五管理区124户职工自愿组成了3个农业联合体,共同耕种1万亩土地。

  今年,第五管理区参加联合体的职工增加到了306户,横跨32个作业区、9个地号,总面积达2万亩,种植品种包括玉米、大豆和甜菜。联合体实行统一作业标准、统一技术规程,从播种、田间管理、收割到粮食销售“一条龙”服务。

  对于组成农业联合体的好处,鄢文礼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家一户作业籽不统一、肥不统一,作业效率低。联合体用大型机车一天能播种500~600亩,仅播种、中耕和收获作业费每公顷就能节省220元。“由于粮食质量、标准一致,秋天每斤至少多卖2分钱,一公顷就能多挣400块钱……”

  第五管理区共有7.5万亩耕地,今年采取联合体、合作社等新型组织形式耕种的达到了2万亩。鄢文礼说,看到新的组织形式多打粮、多挣钱了,“许多职工都给我打手机问家里那片地啥时候能加入联合体。”

  “80后”新农民:“土地托管”带头人

  记者在友谊农场看到了一份联合体成员与参加农业生产作业机主协议:……参加统管地号每个生产周期的作业机车,各项作业费按当年价格下浮20%。作业标准要按农机技术规程标准严格执行……

  起草这份协议的是韩守峰,1982年出生,地道的“垦荒三代”。

  2004年,在八一农大学农学的他一毕业,就回到了友谊农场从事农业生产。

  2011年,小韩带领50户农场职工成立了农业生产联合体,种了2250亩玉米和大豆。“联合体实行的是自愿参加、风险自担,由50户推选3名监事,代表全体种植户监督作业站第一个生产环节运行和财务执行情况……”去年小韩的联合体是“统播分管”,秋收的时候遇上了一家一户收获雇不到机器收割的新问题。小韩说,今年联合体的种植面积达到了9000亩,种植品种增加了甜菜,我们要全部实行统播、统管和统收。

  农机大户张军高兴地说,农场成立了联合体、合作社后,我作业的面积由去年的5800亩增加到了7900亩,“农机在‘大地号’里跑,不光省油、省力、省心,还省轮胎呢。”

  数据显示:在友谊农场,通过创新农业管理体制,加入联合体、合作社,走土地联合经营之路比一家一户“单兵作战”可增产15%,亩节本增效100元以上。除此之外,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户外出务工每人可增收约8000元,农场人均收入达到了2.2万元。

责任编辑:张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