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1+3+N”模式缔造和谐新村——揭秘五常市新庄村新模式
2012-07-03 14:34:08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3日讯 五常市二河乡新庄村由于地处偏远,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还是全乡最贫困的村。村党组织的作用弱化,群众上访告状不断,两任村支书都主动辞职,一度出现管理真空。1999年,新庄村集体资产为负1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900元。

  如今的新庄村,成功探索出“1+3+N”村级管理模式,村容村貌及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集体资产突破千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

  “1+3+N”管理模式,“1”是指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3”是指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工会、便民服务中心为平台,“N”是指以建立农村多种新型协会组织为纽带,致富村民,服务群众,协调各方利益,形成村级社会管理创新全覆盖,推动了经济发展,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统起来,打造一个核心,实现农村党的建设全覆盖

  建设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和前提。为此,新庄村党支部从强化执政为民、激发村两委务实为民干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出发,使村党组织真正发挥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统带作用。

  按照“群众走到哪里、党组织就跟到哪里”的原则,新庄村把党小组延伸到合作社、工会、协会等组织。农村工作由行政命令向示范引领转变,由直接指挥向引导服务转变,群众需要什么,党员干部就示范引领什么。过去村民习惯于扣小棚育稻苗,导致秧苗弱,产量低。新庄村党员干部带头扣大棚,又帮助村民争取补贴政策,现在新庄村全部实现标准化大棚育苗,确保水稻优质高产。

  拢起来,搭建三个平台,实现农村各个领域全覆盖

  新庄村党支部从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积极搭建富民、利民、便民平台,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2006年,在党支部带领下,新庄村350户村民陆续加入农村合作社。通过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签订水稻订单,水稻卖出了大米价,户均增收2000余元。合作社通过每年“团购”生产资料,为村民节约资金30万元。

  2005年,新庄村成立全省第一家村级工会,开展信息服务,指导输送外出人员1200人,年收入1000多万元。同时,开展各类培训班,提高了农民就业能力。

  “群众张张嘴、干部来跑腿”,为解决乡村间服务“盲点”问题,新庄村成立便民服务站,通过代交、代取、代领、代办、代理等形式,免费为村民提供建房审批、低保救济申请、身份证办理等10大类、33个服务项目。目前,已接待咨询、办事群众3000多人次,代办各类事务1000余件。

  聚起来,建立六个组织,实现农村各类人群管理服务全覆盖

  农民日常生活大多处于“闲、散、乱”状态,容易诱发各类问题,为此,新庄村党支部根据村民实际,先后成立了残疾人协会、老年人协会、复转军人协会、家长协会、综合环保协会、计划生育协会等6个群众组织。将村民重新组织起来。针对有困难的人群,通过协会对其进行帮扶。村民高东因车祸致残,长年卧病在床,生活窘迫。村残疾人协会成立后,帮助高东办理了五保户和低保手续,并协调市残联资助其盖起新房,还送去轮椅等康复器材,使高东重新树立了生活信心。

  提起新庄村综合环保协会会长刘海军,人人都挑大拇哥,“老刘真是个好人,大早上起来就给村里搞卫生,还不要村里一分钱,现在谁要是往地上扔垃圾都丢不起那人。”刘海军的协会里有56名志愿者,他们义务承担着全村的环境治理工作。除了打扫卫生,还充当着村里治安防范、应急抢险的“救火员”。按照分担区划片落实责任,及时调节纠纷,化解矛盾,维护了社会安全稳定。

  通过党组织在村里的全覆盖,村民遇事儿有了“主心骨”,提高了凝聚力、向心力,村民之间互帮互助,不仅创建小康村,而且开创了和谐村、幸福村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