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满不舍的“留言墙”。
东北网7月13日讯 2003年8月,位于南岗区松花江街上的哈尔滨第五家“席殊书屋”开门迎客,雪白的墙壁和鹅黄色的书架,满室墨香。这一年,店主程爱红32岁,她的宝宝刚刚两岁半……直到十年后,她仍会忍不住忆起开业当天每个读者进店后那种满目好书的兴奋神情。
2012年7月9日,程爱红像往常一样来到席殊书屋,店里满是“2折”、“6折”、“7折”的字条,剩余的书籍则被稀疏地摆在仅有的几个书架上。再过10天,这家在哈尔滨颇有名气的书店将停止营业。市民刘毅之惋惜地对记者说,哈市最后一家只卖好书的书店也要消失了……
爱书人的小天堂
从连锁书店走向“独立”,程爱红的这家席殊书屋实际并非自愿。
“席殊书屋”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全国性连锁书店。1996年,席殊书屋北京车公庄店开业,标志着中国首家民营全国性连锁书店诞生;1997年,席殊好书俱乐部成立;2000年,席殊网上书店开通——那时的席殊,就像一场风暴。
2003年,32岁的程爱红原本是一名注册会计师,繁忙的工作让她感到疲倦,也让她开始思考是否该改变生活轨道。偶然的一次机会,她在网上发现了“席殊”。走访了哈市已经建立的四家席殊书屋后,程爱红拿定主意,开始筹备自己的席殊书屋。同年8月,哈尔滨第五家席殊书屋正式开业,它的“身份证号码”是“J45105”。
然而,程爱红的书屋开张后不久,另外四家席殊书屋就先后倒闭了。由于分店扩张太快、资金链断裂等一系列问题,红极一时的席殊大厦也坍塌了。程爱红的席殊书屋就这样成了“孤魂野鬼”,但要强的她并没有选择放弃,反而走上了一条独立书店的道路。
在程爱红的坚持下,席殊书屋仍将“让经典成为流行,让流行选择经典”作为经营理念,坚持图书品位和质量。读者在席殊可以觅到“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精品,也能选到被名家力推的新作,更有大量文笔轻松的专业书籍。程爱红的席殊书屋在帮助读者选择图书的同时也被读者引导,逐渐成为“知名品牌”在广大读书人、爱书人心中植根,更成为哈尔滨的一个特殊的文化聚点。“读过一本好书,你会很想与人分享,于是我和很多读者成为了朋友,很多读者也通过书屋成为了朋友。”
席殊书屋的位置并非黄金地段,但仍有很多读者专程到这里选书、购书。2006—2007年是席殊书屋的鼎盛时期,年收入能达到几十万元,注册会员更超过3000人。
身处闹市的席殊书屋一直是爱书人的小天堂。
逆境中的顽强生存
按照程爱红的预想,名声在外的席殊书屋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席殊书屋和大多数实体书店一样,销售数字每况愈下。
但在程爱红看来,书价上涨和电子图书并没有对席殊的固定读者群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最主要的问题是网上书店的价格优势。据了解,大多数出版社是根据客户的销量来制定折扣体系,越是销量大的客户折扣越有优势。正因为这样,多数出版社给网络书店的供货折扣要远低于实体书店。记者调查发现,卓越、当当等网络书店的日常售价都能做到7—8折左右,逢做活动更能做到5—6折。由于席殊的进货量满足不了出版社的要求,只能与批发商建立联系,进价相当于网上书店的售价。正因为如此,像席殊书屋这样的实体书店就在价格战中落在了下风。“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实体书店挑书到网络书店完成购买。我特别能理解读者的心情,谁都想用同样的钱买更多的书。”程爱红无奈地说。
尽管如此,席殊书屋仍在通过各种改变顽强地生存着。2009年,程爱红将最里面的小间转租出去,以减轻房租的负担。2010年,程爱红开始尝试通过“咖啡语茶”的概念增加书屋的收入。但程爱红发现,喝咖啡的客户群更在意环境,书籍反而成为次要,两者是矛盾的。坚持了一年左右,程爱红精心制作的咖啡现在只用来款待朋友。
据了解,近年来书屋的月收入仅有3000元左右。不过在程女士看来,经营席殊书屋始终是爱好大于收入,“依靠书屋养家糊口,那真的是无法生活的!在经营书屋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好书,也介绍了很多好书给朋友们,我很有满足感——这是我坚持这么长时间的唯一理由。”
空荡荡的书架令人颇感惋惜。
读者和店主之间的谢意
“亲爱的席殊会员,感谢您多年来的支持。本店将于7月20日结束营业。即日起所有图书清仓进价销售2—7折。如果您有预存款请尽快前来消费。”——这不是一条简单的短信,更像是一声无奈的“再见”。
席殊的老会员鲁峰收到这条短信的时候,发现自己竟有点失落:“席殊的书都很精良,不像在大书店淘一本好书特别费劲,可惜了……”顾客们惋惜之余,更多的是理解。“社会浮躁,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阅读的整体需求在下降。”市民丛坤和李小添念书时就经常到席殊来选书,如今二人已经结婚多年,但仍没有改变这个习惯,“阅读在今天看来有点变味了,畅销的都是教辅、传记、励志类图书,席殊的消费群是高品位人群,有限的顾客很难撑起一家书店的未来……”
席殊停止营业了,程爱红并不觉得失败,她只觉得惋惜。“我不会感到失望,我既是书店的经营者,也是普通的消费者。有便宜的东西我也会去买,这很正常。”程爱红说,“还是要感谢读者,他们通过买书来支持席殊,让席殊坚持了10年。”程爱红说,发送短信一是为了说声再见,二是让那些之前觉得书贵的朋友可以把喜欢的书带回家。“我很感动,因为老顾客们都来帮忙减轻库存的压力。”
席殊的书架已经空了,但“留言墙”仍铺满了读者的便笺,上面写满了他们的各式心情。“我都会收起来留着,也许以后会看吧,想想这段特别好的时光。”程爱红动情地对记者说,“很多读者在微博发布了感谢和不舍的心情,我看到后非常感动。无论读者还是我,都在这十年中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虽然是最好的年华,但我始终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所以我也感谢‘席殊’这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