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绥化
搜 索
寒地黑土文化魅力四射
2012-07-25 22:09:38 来源:东北网  作者:印蕾 李博 侯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海伦剪纸资料图。

  东北网7月25日讯(记者印蕾 李博 侯巍)傍晚时分,黑龙江省绥化市人民广场上空,风筝满天,散步的人们情不自禁引颈观看品评。北林风筝如今已成为这个市特色文化之一。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卿在《欢乐中国行·魅力绥化》节日里感慨“过年时,绥化人贴上兰西挂钱,海伦的剪纸,看一看望奎皮影、东北二人转,放一放北林风筝,这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近年来,这个市深入实施寒地黑土特色文化战略,加快寒地黑土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先后设立了市群艺馆、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和屯文化大院,负责寒地黑土特色文化艺术的挖掘整理、寒地黑土特色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寒地黑土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积极扶持发展特色文化群体,壮大创作队伍,推动了社会文化活动整体水平的提升。北林风筝、肇东国画、安达书法、海伦剪纸和东北二人转、庆安版画、望奎皮影和诗词、兰西挂钱、绥棱黑陶、农民画和草柳编,日益成为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黑龙江的农民画发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绥化市绥棱县,起初是当地的农民画匠在家具上画山水花鸟,当时农民美术创作骨干发展到400多人。经过多年目前绥化农民画创作群体已从绥棱扩展到北林、肇东、安达等地,形成了带有浓郁乡土风格的农民画特色,2009年3月,绥棱农民画艺术被评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伦剪纸为海伦境内满族传统剪纸技艺与来自于中原的皮影艺术手段、京剧脸谱等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是寒地黑土特色文化中少数民族艺术与中原文化交融形成独具特色艺术门类的典型代表,有着较高的艺术成果。2006年6月,傅作仁被评为中国满族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创作的大型剪纸作品《东方红》曾进京展出,其中《葵花向阳》等3幅作品被周恩来总理转赠铁人王进喜和东海舰队。傅家是满族剪纸世家,几代人都喜爱剪纸。以毕再生、刘卫平等人为代表,以海伦文化馆为核心的创作队伍创作的《满族风情》、《鄂伦春婚俗》、《金陵十二钗》等264幅大型剪纸作品4次在国家级展馆展出,3600多幅作品赴欧美、东南亚等30几个国家和地区展销,138幅作品被中国民间艺术馆、徐悲鸿纪念馆、民族文化馆收藏。

  望奎皮影源远流长,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素有“皮影之乡”的美誉。望奎皮影在本地皮影的基础上,大胆吸收河北“乐亭影”腔调,形成黑龙江“两合水”皮影的韵致风格。1985年,国家确定望奎皮影演唱风格为“江北派”并正式命名。针对皮影戏具有的深远历史文化意义和独特的民族民间艺术审美价值,望奎县加大了皮影戏抢救、保护、传承力度,专门在县文化宫内辟建了皮影展厅、皮影传习所和皮影戏小剧场,对8名皮影老艺人每人每月给予700元生活补助。由县委宣传部牵头成立了皮影协会,47名皮影爱好者当选为会员。为拓展皮影艺术发展新空间,还推出了皮影舞、皮影画和新皮影,制作了精美的皮影画册。《望奎皮影》参加了国际民间艺术节并与世界其他国家同类艺术进行了交流。在东北亚区域农村与少数民族音乐教师培养国际研讨会期间,皮影艺人演出了皮影戏《三请樊梨花》。在第二届黑龙江中俄文化大集暨中俄双子城之夏艺术节上,展出了皮影人物造型30件。第四代传人谷宝珍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全县培养皮影艺术新人10余名,每年皮影艺人深入社区、企业、乡村义务演出达100多场次。去年末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六届会议,将包括望奎皮影在内的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已成为绥化文化百花园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奇葩。

  此外兰西挂钱、庆安版画、北林风筝也各具特色,展现出独特艺术魅力。 “海伦二人转”作为我市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影响力和覆盖面最大的一个、曾随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艺术团赴台湾演出。

责任编辑:连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