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日讯 (衣晓峰 冯宇曦 记者王蕊) 日前,美国国家骨质疏松症基金会(NOF)专门发布了《骨质疏松症预防与治疗临床指南》,其中着重强调了对高危人群的危险评估、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以及相关药物的使用策略。日前,刚从美国哈佛大学研修归来的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医学博士耿硕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请他结合《指南》对国人骨质疏松预防要点、用药方案和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解读和答疑。
耿硕博士指出,所有绝经后妇女及老年男子都应在临床上评估其骨质疏松症的风险,以确定是否需要做骨骼矿物质密度(BMD)检查。一般说来,危险因素越多,罹患骨折风险越大。骨质疏松症是可以有效防治的,但由于骨折前没有预警征兆,所以很多人不能在疾病早期及时诊断和积极干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因素均可增加骨质疏松症相关骨折的危险。
由于多数骨质疏松症相关骨折是跌倒引起的,所以评估跌倒的危险因素也至关重要。除肌肉、步态、平衡和视力缺陷外,最重要的就是个人跌倒史。耿硕介绍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建立的10年骨折危险模型中,其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骨折史、股骨颈BMD、体质指数及是否用口服糖皮质激素,其中还包括有无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父母髋关节骨折史、吸烟史、饮酒史。WHO指出,此危险因素可与BMD测量相结合,用来评估病人的骨折风险。
除骨质疏松症外,代谢性骨病(例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骨软化症)亦可使BMD降低,这些病大多有非常有效特异的临床疗法。因此,单纯根据BMD诊断骨质疏松症前,应完成病史采集和常规体检。
耿硕博士强调,骨质疏松症须注意如下5要素:1.建议所有病人摄入足量的钙和维生素D;2.推荐50岁以上妇女每天至少摄入1200mg元素钙。而摄入量大于1200—1500 mg/d可能好处有限,尚可能增加肾结石或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病危险。NOF建议大于50岁的成年人每天摄入800-1000国际单位(IU)的维生素D,这将使成年人的平均血清25OHD浓度升至理想水平;3.经常从事负重运动;4.预防跌倒;5.不吸烟,不过度饮酒。
那么,如何确定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方案呢?耿硕医生介绍说,《指南》中指出,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管理主要包括一般措施和药物治疗。除目前推荐的上述措施,还应给予患者有效的药物。NOF指南明确列举了目前获美国FDA批准用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防治的药物,其包括双膦酸盐、降钙素、雌激素类药物、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甲状旁腺激素。但这些药物对于降低骨折风险益处的研究数据大多来自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因此在用药前,应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进行,且需定期复查。
“需要强调的是,骨质疏松症隐匿性较强,中国人在潜意识中通常并不将其视为‘疾病’,但其对于所有绝经前后妇女及老年男子均有较大的潜在危害。”耿硕医生指出,老年人应加强对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减少面对骨质疏松症的恐惧和无助,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及发展,特别是减轻其最严重并发症——骨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