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饶河 “3加1”选人才吹来引智新风
2012-08-16 10:18:21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周志东 高龙 刘晓云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8月16日讯 前一段时间,一则《饶河县事业单位2012年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研究生公告》出现在多家新闻媒体上。一时间,饶河,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边境小县,引得省内外大专院校的高材生纷至沓来。

  31岁的马岩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多次参加过全国各类招聘会。为何选择饶河?他说:“饶河历史资源和底蕴比较厚重,我所学的专业在这里能得到充分发挥。”

  迫切引才

  饶河是国家级贫困县,“九岭十八坡,三十六拐到饶河”是曾经对山高路远的饶河真实写照。尽管现今的交通状况有了相当的改变,但只要提起距离双鸭山市尚有四五个小时的车程,人们总是无可奈何地摇摇头,饶河就如同世外桃源一般,美丽却难以接近。

  地理位置的局限性,使得本土人才留不住,外埠人才招不来,高层次专业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县委县政府强烈认识到人才对于饶河未来发展的意义所在,他们把“人才强县”战略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一手抓内部人才选拔培养、一手抓外埠人才引进提效”。

  特别是在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推进沿乌苏里江四县(市)城镇化建设的战略要求后,人才需求显得尤其迫切。县委书记尚德龙在各种会议上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引进人才”。该县把人才引进作为推动城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纳入全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摆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从2012年起,利用3~5年时间,招聘第一学历具有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士学位以上和中级以上职称、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各类专业优秀人才200余名,使全县人才队伍建设步入“快车道”。

  待遇留才

  如何将人才既能招得来还能留得住,关键是让人才“安家”。县财政对此舍得投入,今年列支50万元专门用于优秀紧缺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奖励,并提出今后每年的人才专项资金要达到本级财政收入的1%。根据全县事业编制总量,拿出64个事业编制用于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引进。被聘用人员享受到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同等待遇,工资给予高定一级的特殊照顾。需要解决住房的,县委县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到人才公寓。同时在养老保险、职称评定、政治待遇等方面也给予了相应的优惠政策。

  从大庆来应聘的关晴已在饶河工作生活了一段时间,她感受颇多:“饶河山好水好人更好,这样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很吸引人。”

  合理用才

  人才能留得住,最终还要用得好,给人才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舞台,让其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饶河县不是简单地就考生所报岗位安排去向,而是根据每位考生的毕业院校、所学专业以及经历业绩等因素决定其最适合的位置,探索尝试写作能力测试、面谈考核、体检、见习考核“3加1”的考核模式,破解目前公选普遍存在的方法简单、以考取人以及部分公选人员高分低能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环节步骤,最终决定每名考生的去留。

  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的宋佳就是施行人岗匹配的受益者,她在申报单位一栏中填写的是县博物馆,考核结束时她的总成绩是第一名。县公开招聘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她在写作能力测试和面谈环节的出色表现,将她安排在县委办。对这一结果,宋佳颇感意外,经过一段时间的见习,她逐渐适应了机关的工作特点和节奏,对未来她自信满满。

  毕业于大连海洋大学从事水产养殖专业的陈冠华的到来,让县水产总站站长邓福成喜出望外,他一直苦于单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很多工作都开展不了。经过这段时间的见习,陈冠华的很多想法都得到水产总站的认可,邓福成由衷地感叹:“还得是高学历人才呀!”

  据介绍,这次公开招聘研究生,共有环境工程、水产养殖、蔬菜学、社会学、国际贸易等20余个专业27名硕士研究生通过“3加1”的选拔模式留在了饶河。县公开招聘工作领导小组将综合成绩优秀的6名研究生分配到县委办和政府办重要岗位锻炼,专业技术岗位按总成绩择优安排专业对口考生,其余人员安排到相近岗位任职。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