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系统推进
海林市全面提高农村党建科学化水平
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海林市紧密结合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和部署,坚持创新之举与务实之策有机结合,强组织、带队伍、增活力,促发展、解难题,以相互衔接、立体配套的系统工程,为农村基层党建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强化管理,系统推进农村“班长工程”。一是建强班子,选好带头人,为服务和推进农业强省建设奠定坚实组织基础。在实行“两推一选”的基础上,改进选人方式,拓宽选人视野,积极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同时,打破地域界限,鼓励地域相邻、民俗相通、产业相近,能力强、威信高的优秀党组织书记跨村兼职;为有效遏制个别参选人员串联、拉票贿选等“暗箱操作”行为,面向邻村甚至乡镇实施公开竞选,大力选拔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能力强、作风好的农村基层干部。目前,全市村党组织书记有“双带”能力的有79名,两年来先后选派135名机关干部到村任职或指导帮助工作,到村任党组织书记的9人。二是因材施教,育出好队伍,为服务和推进农业强省建设增添动力。坚持把提高农村党员素质作为助推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强省建设的重点来抓,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双带”能力。注重在培训的过程中“分灶吃饭”,解决培训“大帮轰”的问题。依据村党组织书记划档结果,一档树标杆,组织到山东青岛等地考察,开展村书记论坛;二档争先进,组织到省内呼兰、阿城两地考察,上挂市直部门实践锻炼;三档抓提升,组织到全省弱势村转化突出的典型村考察,开展富民书记会诊、重点科级后备干部帮带。2010年以来,全市共举办村党组织书记集中培训班5期,组织外出学习考察9批次,培训村党组织书记600余人次。三是加强考核,管理上水平,让村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农业强省建设中奋发有为。加大后进村党组织整顿力度,对带头人队伍的实行激励机制。每年坚持采取倒排查方式,深入开展后进村整顿工作。将公务员年度绩效考评应用于村“两委”干部考核管理,配套村党组织分类、村党组织书记划档管理办法,定标用人,兑标留人,激励干部去庸求进、去懒求勤。两年来先后整顿后进村党支部22个次,调整村干部6人次,11个后进村党组织经过整顿明显转化。四是物质保障,政治待遇“双轮驱动”,激发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以全覆盖建设、全方位保障、全程式服务、标准化配套、星级化管理“三全两化”为目标,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53个、改扩建29个,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冬季取暖,统一配发办公设备,全部达到“五有”标准:即有一个活动室,有一套办公设备,有一套电教设备,有一套制度和图板,有一组公开和宣传栏。坚持工资保障、政治待遇“双轮驱动”,将基本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纳入市级财政,特别优秀的经济上重奖、政治上上挂市镇级领导。先后有9名优秀村支书上挂市镇两级领导,仅2011年就有45个优秀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获奖18万元,极大地提振了全市农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二、破解难题,系统推进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一是坚持多措并举,把农村党员放在党内关爱的优先位置。加大党内关爱力度,把困难和功勋党员关爱作为党内关爱的重点,坚持精神上沟通扶志、生活上造血帮扶、困难时主动出手。结合节日庆祝活动,采取组织百名功勋党员参观、市级领导走访慰问、发放《党内爱心卡》、科级领导结对联系、过集体政治生日、免费体检等方式,让困难党员、功勋党员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增强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两年来,对农村老党员、功勋党员和困难党员发放慰问金81.3万元,其中党费支出16.7万元。二是完善制度配套,力促党组织活动常态化。为有效解决农村存在的党组织生活不规范、质量不高的问题,规定每月15日为农村党员活动日,市直结对共建单位主管领导入村参与活动,统一规定时间、内容、参加人员范围,划分三大战区、8个片区,组成由组织部、宣传部、纪检委组成的联合检查组,采取随机抽查、远程教育在线检查等方式督办,对活动开展不好的,现场下发活动整改通知单通报全市,确保活动常态化开展。三是转变服务方式,拓展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作用路径。适应农村产业化发展要求,转变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方式,增强党组织服务功能,积极组建以市直部门+村党组织+协会+农户和以党员+大户+困难户(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党建致富链。开展以市、镇包村领导为主的结对外援帮建,努力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在富民产业上,把党组织书记班长作用发挥在致富增收上。创先争优活动中,组建食用菌产业致富链47条,分别在协会、产业带头人里选拔村党组织书记12人和40人。四是规范入党程序,保持党蓬勃发展的生机活力。为有效解决农村优秀人才匮乏问题,源源不断地为农村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创建“三推、一定、两票决”公选党员品牌。由党员、村民代表、群团组织“三推”入党培养对象,由党支部委员会“一定”积极分子,由全体党员“票决”接收预备党员或通过预备党员转正。规范工作程序,扩大基层民主,强化农村青年入党意识,畅通经济能人入党渠道。三年来,1428名农村优秀青年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415名致富能手、大中专毕业生等优秀分子被发展成新党员;解决了8个村长期不发展党员问题。2011年,全市112个村党组织通过“三推一定”逐村确定了发展对象,发展党员重点村转化率98%以上。
三、创新理念,系统推进农村基层党建机制化建设。一是借鉴平衡计分卡先进管理工具,大力倡导踏实务实高效落实之风。为全面提升执行力,解决工作落不实、落不靠的问题,运用平衡计分卡科学设定农村党建工作战略地图、量化任务、细化目标。采取月报动态、季报进展、半年初评、交叉互检等8项措施,使每项工作都可查、可考,责任明确、落实到人,推进了农村工作有效落实。二是深化品牌意识,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标准化水平。先后创建村干部动力助推器、党建致富链、阳光村务3个牡丹江市级农村党建品牌。村干部划档激励法、公选党员、党员百分考评等12个海林市农村党建品牌,用品牌效应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整体提升。三是深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借鉴地方政府党委、人大、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成立村代会,负责讨论决定村务重大事项、审议村委会工作情况、审查本村财务收支。成员由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代表经群众授权后共同组成,村党组织书记通过等额选举兼任村代会主席;建立党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代会决议、实施过程和执行结果公开的村级组织议事流程,确保村级事务运行规范顺畅、村民全程参与监督,增强了工作的公开度、透明度和公信力。年初以来,全市通过村代会审议决议村内重大事项241项,已有234项决议得到落实。四是城乡联动互助,形成参与和支持“三农”工作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挥地方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组织城市基层党组织通过“一帮一”、“多帮一”等形式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结成帮扶对子。先后下派112名市直单位主管领导任共建村党组织副书记,担任村级党建指导员,推动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经验、发展理念、生产技术、管理人才等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分批、分时段组织科级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新招录公务员和新进事业单位人员、帮建单位主管领导等千余人,集中深入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身入基层“接地气”,心系群众解民忧。活动中,共解决问题349个,为农民办好事实事1000余件,形成了城乡党组织真情为“三农”,合力促发展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