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9月3日讯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五大连池,人们游览碧池名山、体察风土人情、参观民俗古迹,时刻都在触摸文化脉搏、感知文化神韵、汲取文化营养,旅游发展和文化传承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五大连池风景区不断形成文化引领旅游经济、经济支持文化的互动发展格局,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紧密融合、共同繁荣。
孕育火山文化展现黑土奇葩
历史上,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蒙古族、满族和汉族先民,慕山水之灵聚居于五大连池,饮浴神泉,繁衍生息,使五大连池成为驰名天下的拜水圣地。有关五大连池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多不胜举,秃尾巴老李大战小白龙、圣水女神、药王济世和神鹿示水等故事,流传大江南北。
2011年,有着两百多年民俗传承基础的五大连池圣水节(药泉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民俗类)。作为我国百大民俗节日之一的五大连池圣水节,在每年端午节,开展圣水祭祀、篝火狂欢、民族歌舞、抹黑祈福、泉湖灯会、抢零点水、钟灵庙会、游园踏青、龙舟竞渡、舞龙舞狮、弃石丢病、射猎饮水等几十项民俗活动,充分展现北方各族儿女热爱自然、珍惜环境的精神风貌。
“五池十四山,地火冲云天,雄狮踞石海,群山立水间。”这是著名的将军诗人张爱萍对五大连池的真实描述。拥有着“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等十几项桂冠的五大连池风景区以其独特的火山自然风光吸引着中外游客及艺术家。
浑然大气的美景、壮阔震撼的火山启迪着中外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为繁荣火山圣水文化描绘浓重的一笔。岭南著名书画艺术家周华、国画宗师齐白石先生的曾孙女齐艳喜、书法家黄秋实等数十名中外书画名家先后来到五大连池风景区进行采风创作,为五大连池风景区留下近千幅珍贵的字画。由齐白石传人、中国创新艺术推广中心主席王砚方创办的五大连池火山书画院,成为五大连池风景区首个以火山画派创作为主的艺术殿堂。著名作曲家许镜清写下了广为传唱的《五大连池颂》,四十多首歌颂本土文化的创作歌曲描绘了优美的山水画卷。数年来,文人墨客面对大自然的雕琢,在山水间游目驰怀,写下了数千篇赞美五大连池的诗歌散文。
实施“文化兴区”打造旅游核心
五大连池风景区四季美景变幻,春季摆开了热烈红火的春之圣典达紫香观光节;夏季激情巡演多民族大狂欢圣水节;秋季尽展五花山色的火山金秋节;冬季领略赏冰雪、看温泊的火山冰雪节……随着环境不断优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旅游经济迅猛发展,五大连池风景区具备举行各类大型赛事的条件,一年一度的圣水节已经成为节庆文化常态;今年8月12日,2012中国·五大连池环湖公路自行车赛在五大连池湖畔举行;8月24日,2012中国国际文化休闲周闭幕式在圣水广场激情上演。各式各样的活动全方位展示了五大连池自然美丽的风光,宣传了健康、环保、充满活力的五大连池风景区。
风景区有文化广场十几个,在社区的组织下,群众在广场上举办红歌会、军歌大奖赛、篮球赛、跳健身操,打造出特色的“文化民生”。社区组织多种文体协会,带领群众进行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太极协会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夕阳红文艺演出队活力四射巡演于各个节庆活动中;摄影协会不辞辛劳行摄四季;每年十月,举办学生金秋艺术节,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多业态融合提升“软实力”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也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硬支撑。”五大连池风景区管委会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屈树广这样说。风景区加强与文化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建立了旅游与文化融合的工作机制,制定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划,出台了一系列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
五大连池风景区对民俗资源进行梳理和修整,对历史遗迹、民间艺术、民族风情进行挖掘和保护,让圣水文化通过旅游开发得到保护、传承和弘扬,从而焕发新的生命和活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风景区将文化产业贯穿和体现在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各个要素中。把美食文化、文学作品、文艺表演转化为旅游产品,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同时,进一步加强文化营销,在旅游文化活动中增加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展示,以充实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名镇建成后,逐步形成四季皆宜的新型旅游产业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和培育一批富含地方特色、民族精神的主题文化景区、主题文化酒店、主题文化项目。
五大连池风景区以提升景区品位和打造国际精品景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创建“三优”文明景区。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保护资源原生态,努力营造景区的优美环境;积极推进大交通网络建设,整顿净化旅游市场,创建景区的优良秩序;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全力提供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