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东北网9月5日讯 (谷鸿翎 记者 孙晓锐)近年来,五大连池风景区不断形成文化引领旅游经济、经济支持文化的互动发展格局,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紧密融合、共同繁荣。
孕育火山文化 展现黑土奇葩
“五池十四山,地火冲云天,雄狮踞石海,群山立水间。”这是著名的将军诗人张爱萍对五大连池的真实描述。拥有着“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等十几项桂冠的五大连池风景区以其独特的火山自然风光吸引着中外来客。800平方公里的熔岩台地,千姿百态的喷气锥碟、终年冰封的熔岩隧道,共同书写着惊心动魄的地质变迁史,生动的展示了地球地壳形成进程。
建设中的旅游名镇以火山资源、矿泉资源为依托,建设集火山科考观光、矿泉康体疗养、会展功能为一体的国际康体疗养旅游目的地。整体风格突出火山元素,景观风貌充分发掘火山地区的景观建筑特色,发挥矿泉文化在城镇景观中的作用。
2011年,有着两百多年民俗传承基础的五大连池圣水节(药泉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民俗类)。圣水文化最高体现的“五大连池圣水节”是我国百大民俗节日之一,在每年的端午节,圣水祭祀、抹黑祈福、弃石丢病等几十项民俗活动充分体现了北方各族儿女热爱自然、珍惜环境、知足常乐的心态。
历史上,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蒙古族、满族和汉族先民,慕山水之灵聚居于五大连池。有关五大连池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多不胜举,秃尾巴老李大战小白龙、圣水女神,药王济世、太上老君炼北海和神鹿示水等故事,流传大江南北。
浑然大气的美景、壮阔震撼的火山启迪着中外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岭南著名书画艺术家周华、国画宗师齐白石先生的曾孙女齐艳喜、书法家黄秋实等数十名中外书画名家先后来到五大连池风景区进行采风创作,为五大连池风景区留下近千幅珍贵的字画。著名作曲家许镜清写下了广为传唱的《五大连池颂》,四十多首歌颂本土文化的创作歌曲描绘了优美的山水画卷。
实施“文化兴区” 打造旅游核心
景区环境不断优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旅游经济迅猛发展、名镇建设快速推进,具备了举行各类大型赛事的条件,全方位展示出五大连池自然美丽的风光,宣传健康、环保、充满活力的五大连池风景区。
一年一度的圣水节已经成为节庆文化常态,节日提升了群众素质和生活品质,同时推动了旅游产业发展,增强了五大连池旅游的整体魅力。8月12日,2012中国•五大连池环湖公路自行车赛在五大连池湖畔激情开赛。8月24日,2012中国国际文化休闲周闭幕式在五大连池风景区圣水广场精彩上演。五大连池一年四季美景变幻,春季摆开了热烈红火的春之圣典达子香观光节;夏季激情巡演多民族大狂欢圣水节;秋季尽展五花山色的火山金秋节;冬季领略赏冰雪、看温泊的火山冰雪节……挖掘文化底蕴,放大本土优势,找准地方特色,成为了五大连池风景区打造节庆文化的“三角架”。
丰富的火山文化因子传递至五大连池风景区的每一个角落,打造出了特色的“文化民生”。全区有着规模不同的文化广场十几个,在社区的组织下,群众在广场上举办红歌会、军歌大奖赛、篮球赛、跳健身操,把广场变成欢乐的海洋。在东社区图书阅览室,两万多册图书供群众免费借阅;社区组织多种文体协会,带领群众进行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太极协会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夕阳红文艺演出队活力四射巡演在各个节庆活动中,摄影协会不辞辛劳行摄四季;每年十月,五大连池风景区都会举办学生金秋艺术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展示学生的青春活力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多业态融合 提升“软实力”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也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硬支撑。”五大连池风景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屈树广这样说。风景区加强与文化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建立了旅游与文化融合的工作机制,制定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划,出台了一系列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
五大连池风景区对各类民俗资源进行梳理和修整,对历史遗迹、民间艺术、民族风情进行挖掘和保护,让多民族融合的圣水文化通过旅游开发得到保护、传承和弘扬,从而焕发新的生命和活力,让民俗文化实现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通过旅游及旅游节庆、旅游博览会等各种旅游平台充分展示当地民俗风情,成为张扬五大连池文化、提升经济软实力、扩大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五大连池风景区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文化产业贯穿和体现在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各个要素中。将美食文化、文学作品、文艺表演转化为旅游产品,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还将进一步加强文化营销,在旅游文化活动中增加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展示,以充实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名镇建成后,逐步形成康体养生、矿泉加工、文化会展、国际论坛、商务会展、节庆活动、竞赛演艺等四季皆宜的新型旅游产业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和培育一批富含地方特色、民族精神的主题文化景区、主题文化酒店、主题文化项目。
五大连池风景区以提升景区品位和打造国际精品景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创建“三优”文明景区。加大景区基础设立建设力度,保护资源原生态,努力营造景区的优美环境。积极推进大交通网络建设,整顿净化旅游市场,创建景区的优良秩序。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提升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使之成为旅游文化的实践者、体现者和示范者,让更多的人通过旅游接受五大连池的文化,感受文化的熏陶。同时,将新技术、新媒体运用于旅游产业中,提升旅游业的文化科技内涵,实现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