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16日讯 进入10月,海林市与大连一家新能源企业展开了多次互访,双方在新能源项目建设领域的合作洽谈进入了实质性阶段。项目落地后,预计将落下约10亿元的投资,年产值将达120亿元,并给海林市带来每年约12亿元的税收。
能够“迎娶”这样的好项目,海林市这位“婆家”自然颇下了一番功夫。但很少有人知道,“企业近期将选择东北一地布局”这样精准、及时的消息,来源于一个热心家乡建设的海林人的“爆料”短信。
说起招商引资,绝对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它事关一个地区的GDP和财税增长,更影响着产业走向乃至民生发展。同其他地区一样,在当今投资者普遍观望下,海林市的招商引资工作也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困境。复杂情势下,海林市打开局面的众多富有新意“招式”,体现出了自身招商引资工作的独特“语法”。
今年5月,大连市海林同乡会成立,数十位在大连打拼多年已有所成的海林人欢聚一堂。海林市主要负责人与他们聊起了“家常”,拜托他们能够对家乡发展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
随后,海林同乡会在北京、上海等地相继落户,目前已吸引到300到多位海林籍企业家积极参与。海林市还在这些城市专门建立了经济合作联络处,靠前为同乡会提供服务,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半年来,这些企业家当中的一部分回乡考察,主动与招商部门进行洽谈,其中新型防火保温材料等一批亿元以上项目已实现了开工建设。
同乡会建立的意义,实际上远超吸引海林籍企业家回乡投资。设计者更多的考量在于,借助各地海林企业家庞大的人脉网,全面提升招商工作的效能。
一谈到敲门招商,许多人的感受是:门难进,人难见,跑多少次仍是原地踏步。同乡会活动开展后,海林干部的招商体验大为不同。有了熟人引荐,企业的老总们总是坦诚相迎,对接效率大幅提高。更重要的是,由于同乡会成员总能提供精准的投资意向信息,使得对接成功率迅速提升。
同乡会的成功运作,是海林市“加快推进招商由‘政府主导’向‘全民参与’转变”的具体实践。不同于以往的“全民招商”,“全民参与”调动了包括企业家在内,最贴近市场的人际网络,使得招商工作由“敲门”转变为“串门”,实现了方式的创新。
“敲门”变“串门”之外,是更具深意的“招商变选商”。悄然之间,海林市的招商引资目标已经转向全力引进国内外500强、行业旗舰、产业龙头、行业协会和金融机构。在挑肥拣瘦的背后,是海林市对未来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超前思考。今年的中共海林市五届二次全委会报告,将项目标准低、质量差,视为制约海林发展的“软肋”和财政“身板儿”不硬的症结。项目建设“看投资、看税收、看效益、看拉动、看附加值”的“五看标准”因此牢固树立。
与“五看标准”相对应的是,海林市加大了对接战略合作伙伴的力度。韩国最大的物流企业天一集团,看中了海林市及周边密集的旅游资源,目前正在与海林方面深入洽谈,合作打造顶级旅游项目。同样来自韩国的正官庄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红参种植、深加工企业,日前,在海林的测土工作已经结束,结果显示非常适合红参生长,项目落户指日可待。
在重点引进税收增长型、产业拉动型、基地带动型项目的同时,海林市还有意识地不断吸引中小企业落户。这些中小企业的生产主要围绕“汇丰石油钻具”、“海林北味”等一批龙头企业展开,有利于形成上下游吃配良性产业发展格局。围绕龙头抓招商中,海林市充分利用了一些从开发区退出企业的固定资产“存量”,打出了一场场精彩的“闪电战”——良好的厂房基础设施,让新入驻企业实现了“来了就谈,谈完即落,直接开工生产”。
独特、鲜明的招商引资“语法”给海林市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据统计,今年以来,海林市共外出招商568批次2000人次,对接企业412家,引进了荣氏集团、徐工集团等一批战略投资者,为产业项目建设提质增效打下了坚实的前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