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0月18日讯 近年来,香坊区委、区政府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按照“强化责任保落实,挖掘资源创特色、加大投入上水平”的工作思路,举全区之力不断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实现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

孩子正在社区图书馆阅读。
固本强基社区建设成重点目标
据介绍,香坊区是哈市老工业城区,社区基础设施先天不足。2006年新的香坊区成立时,全区110个社区中公益用房使用面积达到标准的仅有10个,近60%社区用房使用面积在30平方米以下,有的社区只有几平方米,条件十分简陋。该区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民生、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纳入全区重点工作目标。
为适应社区工作发展需要,该区下决心解决社区用房建设问题,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确定了“加大投入力度,挖掘社区资源,社区公益用房全部达标升级”的工作目标。通过对区域人口数量、区域优势等因素的研究分析,立足区情,本着“一居一策、因地制宜”的原则,将社区基础设施达标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了解决的时限和方式方法,并落实到责任主体单位,制定了全区基础设施建设“一年夯实基础、两年全面推进、三年提档升级”的发展规划。
据了解,该区克服资金紧张等实际困难,将社区建设所需资金和社区办公经费纳入政府年度预算,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08亿元。同时加大了精品示范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对千平方米以上的大庆街道景和社区、健康街道乐园社区、哈平街道体工社区等中心社区采取一次性以奖代投方式给予4000万元的重点资金扶持。
多策并举居民活动场所实现“标配”
据介绍,为保证社区基础设施达标建设三年规划任务顺利完成,该区在原有实行的“签订责任状保完成”、“倒计时督办保进度”等三项推进措施的基础上,以任务明确、责任明确、要求明确为原则,创新推进措施,强力推进达标建设工作。
据了解,该区将社区建设工作与经济工作、大项目建设工作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列入区政府年度考核目标,推出了“签订承诺书,实施周督办”和“用房不到位,领导换岗位”两项强力措施。明确规定对在时限内未能完成目标任务的街道主要领导、主管领导按责任状要求调整工作岗位。
同时,区政府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摆在重要位置,逐年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每年投入资金总额递增30%以上。区财政改变了原有资金投入方式,在项目立项后即先行拨付50%的建设资金,再根据工程进度及时拨付剩余建设资金。对用房面积大、工程进度快,建设质量高的重点建设项目给予特殊的资金奖励;并探索政企共建和谐社区新模式。
截至目前,全区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1.08亿元,新增社区公益用房4.3万平方米,建设了3处两千平方米以上、8处千平方米以上、14处500平方米以上服务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的精品示范社区,公益用房达标率由新区成立时的10%提高到100%,全区110个社区居民活动场所全部实现了“标配”,平均使用面积达到400平方米以上。
创新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据了解,香坊区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建立完善社区工作责任体系,将社区基础设施达标建设纳入全区发展的整体规划,并作为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一把手工程,列入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考核,层层签订责任状,将目标完成情况与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提拔使用直接挂钩。
同时,出台了《香坊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意见》,将达标建设所需资金列入年度预算,确定了全市最高的达标社区公益用房区级匹配标准。按照新建、改(扩)建、置换、购置、租赁等不同达标方式,结合建设规模,由区财政给予拨付3万元到45万元不等的匹配资金。同时,区财政在每年拨付给乡镇、街道的办公经费和财税奖励分成资金中预留20%作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基金,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实行专款专用。
对于在社区达标建设中行动快、力度大、投入多、成效显著的乡镇、街道,区政府视具体情况增加资金匹配额度,对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中有贡献的人员给予相应奖励。奖励标准为每建设一处达标社区公益用房,奖励1万元。对行动迟缓,措施不力的单位,区政府给予“黄牌”警告,在全区进行通报批评。
据香坊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坚持社区公益用房居民活动空间最大化、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设施效益最优化的原则,在全区社区公益用房中普遍设立“六室一厅一站一校一场所一超市三栏”的功能,同时,实施社区管理“五个统一”。
目前,该区64个社区升级为哈尔滨市“星级和谐社区”,香坊区先后被授予“全省社区建设工作先进城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有3个社区被评为全国先进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