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0月27日讯 中国人民银行大庆市中心支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截至9月末,大庆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54.4亿元,同比增长38.9%,高于去年同期11.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6.2个百分点;新增贷款159亿元,接近2010年、2011年贷款新增额之和,在全省地市级城市中位居第一;新增存贷比达91.7%,较年初存贷比高62.8个百分点。
金融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和调节器,其活跃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活力。在贷款增速连续4年高于存款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大庆市信贷投放大幅增加,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大幅倾斜。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全市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新增贷款额度位居前五名,合计突破108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70.4%;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32.2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0.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1.3个百分点。
近年来,大庆市委、市政府着力实施环境建设,全力服务,鼎力支持,促进金融业发展,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市政府相关部门、司法部门、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及各金融机构密切协作,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全市新增金融类民商事案件数量、标的额分别同比下降123起、5.3亿元。诚信体系建设不断深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已收录1.5万户企业、42.4万自然人信息。全力打造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今年前三季度金融消费者维权中心受理的40起投诉全部办结,消费者满意率100%。支付体系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国库现代化体系不断完善。这些举措为银行机构开展信贷业务放足了“活水”,激发了金融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今年3月份一次银企对接会,实际发放贷款82亿元,创近年大庆产业项目获贷新记录。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由2008年末的13.3%下降至2011年末的6.1%,降幅为54.1%。同期银行机构利润总额由8.1亿元增长至15.3亿元,增长88.9%。
人民银行大庆市中心支行积极引领金融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金融机构解放思想,金融先行和接续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制定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指导意见,银行机构加大对在建续建重点项目、“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信贷投放力度。定期评价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情况,扶优促劣,提升金融驱动经济发展效能。推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新模式,增强银行机构信贷投放信心,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推动信贷产品创新,破解融资瓶颈制约,指导银行机构研发完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工作量融资、供货量融资、订单融资等多种新型信贷产品,有效提高了信贷配置效率。推进业务流程再造,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推出小企业网络循环贷款,实现客户24小时随用随贷、随借随还。
金融跃动,亮点纷呈,见证了近年大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大气魄、大作为。
产业项目建设昂首疾行。2007至2011年间,累计建设投资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1056个,其中超亿元281个。30万吨聚丙烯、伊利脱脂奶粉、博润玉米、120万吨乙烯改扩建等845个项目投用,沃尔沃乘用车生产基地、忠旺铝材、联想科技城等项目加快建设。高新区全国综合排名由34位上升到29位,经开区晋升国家级。项目主体信贷吸纳能力增强,带动贷款规模扩大,部分银行的省级机构还提高了对大庆市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
企业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综合指数为873,主营业务收入实现4258.1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43.3%和48.7%。企业利好有效带动信贷资产快速增长,今年截至9月末,全市单位普通贷款434.1亿元,较年初增长40.1%,同比增长49.2%。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近几年,大庆188项城建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406亿元。启动建设规划总面积366平方公里的“四个新城”,拉开城市战略框架。大庆机场、大广高速大庆段建成投用,肇源新港实现江海联运,铁路客运东西两站和城际客运专线加快建设,39项路桥等重点项目竣工投用,现代交通体系整体构建。建设重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34项,市政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城市规划展示馆、博物馆等一大批项目建成投用,奥林匹克公园、世博会石油馆迁建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09年以来,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年均增幅始终保持在9%以上,今年截至9月末达1885.2亿元,同比增长15.2%,个人存款增加额占各项存款增加额的70.5%。
借近年来持续跨越发展之潮,今年以来,大庆继续保持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强劲势头。来自大庆市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大庆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2900亿元,同比增长9%以上,增速高于第一季度和上半年;完成财政收入986.9亿元,同比增长15.4%。1月至8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居全省第一位,占56%;固定资产投资额居全省第二位,占1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省第二位,占1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省第一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