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教师心理健康受到关注 哈尔滨多数教师“心理亚健康”
2012-11-01 09:21:02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作者:慕海燕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1日讯 近日,温岭幼儿教师颜艳红因虐童被刑拘,人们对其谴责之余,也开始关注师德、教师素质之外的教师心理健康。哈市一项课题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是“职业倦怠”高发群体,哈市160位教师接受了问卷调查,其中32.5%的人认为“教师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只是程度不同”——

  “心情不好”、“气不太顺”、“看着那么高的一摞摞作业等着自己去批,想哭的心都有”、“看到学生就烦,特别是那些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哈市香坊区一所中学的方老师偶尔会出现恶劣情绪。

  方老师今年39岁,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了整整17年,是这所中学的市级骨干教师,算得上小有名气的“名师”。

  方老师面对教师心理问题的调查,毫不掩饰地对记者说:“我觉得我和我身边的同事都需要定期看心理医生。不是我们有心理疾病,但偶发的恶劣情绪,几乎每个人都有。尤其在我这个年龄,工作上是骨干,担子压得重;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操心事也不少。”方老师直言,当情绪恶劣时,对待学生往往就“气不顺”,批评就会多,声调就会高,可以商量解决的问题就会变为严厉说教……

  方老师说,现在整个社会压力都大,但教师这个职业比较特殊,别人压力大时可以躲一边,而我们情绪恶劣时也必须面对学生。

  还好,方老师有调整自己的方法。她说,当感觉自己“有问题”时,会尽量把手头工作放一放,比如学生作业会迟一天批改;班级管理交给班干部,不再每节下课都到班里转一圈;学生的问题暂时缓一缓,明后天再去解决;关掉手机不接听家长电话。方老师说,一般的心理问题一两天内都可以调整过来。

  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心理学教研室邱晓惠博士表示,教师的心理状况不仅会影响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还直接影响其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现在很多学校都为教师定期体检,但心理体检却一直空白。只有自身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教出心理健康、阳光向上的学生。

  多数教师

  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哈市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处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普及提高的基础上,重点针对心理亚健康群体开展工作

  哈尔滨学院的李家强老师从2004年开始就一直关注中小学教师“心理亚健康”,并对此进行了多年的深入研究。他并非教育心理学科班出身,但有多篇关于教师心理问题和职业倦怠的研究性论文刊发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并完成了多项关于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的相关科研项目。

  李家强的妻子、亲属、同学、朋友中有很多中小学教师,在他们身上,李家强发现了类似问题,他试图通过调查研究,寻求一个有效解决方法。

  李家强曾对哈市市区160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在“你对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感到紧迫、有压力”问题中,有39.5%的人认为“压力较大,总有紧迫感”;有53.5%的人认为“有压力,但可以承受”。在“中小学教师自身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问题中,有62%的人认为“会产生较大影响”;23.3%的人认为“影响非常大”。调查总体显示,48.1%的教师认为“教师群体心理状况比较健康,问题较少,即使有问题也较轻微”;12.4%的教师认为“个别教师有心理障碍”;32.5%的教师认为“教师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只是程度不同”;7%的教师认为“健康,无问题”。

  通过近十年的连续跟踪调查,李家强发现,中小学教师的心理亚健康征候群有悄然扩大的趋势。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进行过心理测评,结果是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的心理问题属于轻度,16.56%的教师的心理问题属于中度,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不能把所有问题

  都往师德“筐”里装

  现在个别教师是存在师德问题,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归咎于“师德”。教师心理问题带来的隐患如不及时解决,由于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势必会比其他行业从业者发生的心理问题带来更大社会影响

  当记者将“颜艳红‘虐童’事件”与“教师心理问题”并提时,李家强表示,这两个问题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颜艳红“虐童”已触犯了法律,她的行为体现了个别教师丧失师德,不具备一名教师的基本素质。而“教师心理问题”则是探讨一名合格教师,由于长期面对单一群体,进行重复性工作而引发的心理问题。这是每个正常人在职业生涯中都有可能面对的问题,只不过因为教师工作的特殊性,社会应该给予更多关注。

  李家强多年调研的结果显示,一般职业倦怠的周期是3至5年。如果一个人在同一岗位上,面对单一的服务群体,进行简单重复劳动,3到5年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所以现在很多单位制定了“轮岗”制度,这是克服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

  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频繁轮换不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另外教师的工作内容又相对固定,教学内容基本不变,尽管在教改中课程有一定调整,但是这种调整都是“微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新内容不足以刺激教师心理,这就使教师这个行业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而教师这种由于心理因素而产生的职业倦怠,势必会对其工作产生影响。 教师的职业倦怠

  越来越多体现“冷暴力”

  人们判断一位教师是否有心理问题,往往只从“显性特征”来评断。比如某位老师易怒,经常责骂甚至体罚学生,常与家长发生冲突等。但李家强多年的调查研究显示,现在教师的职业倦怠表现得越来越隐蔽

  李家强在调查中了解到,当教师处于心理疲劳期时,最明显的反映就是对待学生简单、急躁,甚至粗暴。

  从2004年起至今,李家强未间断地对哈市初中教师心理问题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即便是一个平日里非常和蔼可亲的老师,处于心理疲劳期时也会经常表现得易怒、爱训斥人,对工作的控制能力和成就感均下降。

  “心理疲劳期”是每个在职场工作的人都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周期性出现。这并不是疾病,而是一个人正常的心理现象。大部分人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来恢复。但是,如果这种疲劳期现象没有在短期内消退,持续一周到10天以上,就必须引起关注,因为这种心理疲劳就会发展为职业倦怠。教师行业的职业倦怠行为施加对象恰恰是孩子。长期以往,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还可能导致部分学生难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导致其厌学、倦学。

  李家强说,近年来体罚、责骂学生的现象逐渐减少,但是“冷暴力”比例却在上升,这是更加隐蔽的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对待学生不闻不问;班级管理全都由学生“自治”,还美其名曰“自我管理”;学生曾让老师无法忍受的“调皮捣蛋”行为全都被漠视,将其当做“透明体”……李家强说,这种“冷漠”,不同于过激行为,不会引起关注,但是危害却同样不容忽视。

  哈尔滨市妇幼保健所心理学专家于德澧说,相对于体罚给孩子造成的身体伤害,“冷暴力”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更不易被发现,同时也更难恢复。如果孩子的心理创伤得不到及时发现与治疗,有可能给他带来自卑、孤僻等性格缺陷,还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明确规定,未成年人有受保护权。受保护权就是指未成年人享有不受歧视、虐待和忽视的权利。教师的“冷暴力”,严格地说,也是一种违法行为。

  学生需要快乐

  教师更需要快乐

  对哈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的相关调查中,“影响教师心理健康最主要因素”,有58.9%的人认为是由于“工作长期超负荷”造成的,28.7%的人认为是由于“社会对教师要求和期望过高,教师思想负担重”造成的。专家认为,学生需要快乐,教师更需要快乐

  据了解,目前哈市学校对中小学教师的评价,大都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德”和“能”方面的评价属于素质评价,“勤”属于行为评价,“绩”属于效果评价。但是评价模式上主要针对的还是教师的显性工作,比如工作量、学生考试成绩等,却往往忽视了隐性工作,比如学生的品德教育、思想引领、心理疏导等。道德水平、师德学风虽然也重要,但是较之功利性、实用性极强的“分数指标”明显疲软。

  而各级教育主管单位负责教师培训的师训部门,更多偏重的是对教师教育、教学素质的培训。在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学生心理问题时,对教师心理问题的关注还缺乏规范性和制度性。个别开展对教师心理辅导的学校,也只是由校领导或教务主任等管理人员兼职“恶补”一下相关心理知识便“匆匆”上阵。即使这样的心理辅导,往往一年里也只有一两次。

  李家强认为,过多的“刚性考评指标”,是造成教师压力的主要原因。现在有的学校对于校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和市级骨干教师都有不同篇数的科研论文发表要求,这无形中给教师带来了工作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同样是激励教师写论文,如果换一个方式,比如发表一篇论文,学校给予相应奖励,效果会完全不一样。“一刀切”的刚性评价不是科学方法。

  在保证学校教学的连贯性和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偶尔、小范围地对教师进行一下岗位轮换。比如平时教一班二班的老师,调整为教三班四班,时间可能就是短短的一周或几天,教学内容和方法都不变,但是老师的“服务对象”变了,一样可以给教师的心理带来新鲜刺激,防止其产生职业倦怠。李家强在实际调查中已经明显感受到这种方法实施后的效果,有很多教师表示,临时为别的班带几节课后,就会刺激自己产生职业兴奋。“这种打破常规的小调整,也是一个快乐自己、快乐别人的过程。”

  专家支招

  哈市很多中小学教师表示,在不知不觉中就产生了倦怠情绪。对此,专家总结出几项对策:

  ——鉴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无法改变相对固定的工作内容、相对固定的工作对象、相对固定的工作方式,教师们可以自己运用一些小方法来调整。比如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多作短期规划,以两三年一个周期为佳,让这种短期规划一个接一个地贯穿整个职业生涯。这其实就是把“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这样就能够经常体会到实现目标后的成功喜悦,也会增加实现下一个目标的动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缓解职业压力的好办法,可以用“诉说”来减压。对此哈市心理学专家张聪沛说,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实用的“减压”方法,从心理学上讲叫“寻求支撑”。培根说,“把你的快乐分享给朋友,你会得到双倍快乐;把你的忧愁诉说给朋友,你会减少一半痛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李家强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学校中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那些所谓的“各色”人。这与性格内向还是外向无关,外向人一样也会心理失衡。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