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1月6日讯 在哈尔滨市,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来自外地,他们一直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身份在哈市就读。这其中不乏成绩优异的佼佼者,可由于没有正式户口,无法报考哈市重点高中,每到初四这些学生都面临着艰难的选择。2012年哈尔滨市教育局出台“新政”,凡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可以报考哈尔滨市重点高中,享受“同城待遇”。近日记者走进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探访首批进入我省重点高中的“外来生”。
中考新政让韩童童同学顺利进入哈三中学习,这让她倍感珍惜。
进入名校 乐享优质教育
正在哈尔滨市第三中学读高一的张旭来自绥化市望奎县。小学三年级时他随父亲来到哈市。张旭的父亲在工地打工,心疼父亲的辛苦,张旭从小就比别的孩子努力。初中时张旭就读于位于市郊的第一四八中学校,成绩一直在全校名列前茅。可作为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张旭也知道优异的成绩并不能确保他读上省城的重点高中,父亲在工地干活的收入也很难让他读得起学费昂贵的民办公助校。一筹莫展之际,中考新政给他带来了希望。今年中考张旭考取了460.5分,通过配额,来到了哈三中。张旭说能在三中读书,说实现梦想都不贴切,过去是做梦都不曾想。
同样在三中就读高一的韩童童和哈尔滨市绝大多数孩子一样,在这个城市出生长大,甚至多年来连她自己也未曾察觉到自己与别的同学有什么不同。直到初中毕业的前一年,学校要求报户口。这时她才发现,自己与同学们并不完全一样。韩童童说对于他们这些“外来生”来说,从前的中考政策让他们可以填报的选项并不多,无外乎读普高、读高价公办民助校或者返回原籍报考。但是,今年新的中考政策出台后,让成绩优异的韩童童顺利地进入到省重点高中哈三中学习。如今虽然开学已经几个月了,韩童童似乎还没有从进入三中的兴奋劲儿中摆脱出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她还参加了动漫、心理学两个社团。韩童童说,在三中每个同学都很优秀,这样的环境,是压力更是动力,她会倍加珍惜。
敞开大门 扩大受益空间
记者从哈尔滨市教育局了解到,针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后报考高中政策的修补和完善,实际上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哈市从2003年开始,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报考普通高中、职业高中。这一政策在当时使哈尔滨市走在了省会城市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升学排名的前列。2005年哈尔滨市又出台政策,允许这类人报考省、市重点高中民办公助校,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后进一步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012年,在大量调研和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教育局制定出台了《哈尔滨市教育局关于调整我市重点高中招生政策的通知》,允许长期在哈尔滨市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报考重点高中。所需条件也简化为:凡其父母双方或单方在哈尔滨市工作5年以上,地理、生物学科学业考试前即在哈市八区初中学校连续就读至毕业,在哈尔滨市有完整的学籍档案等基本条件。
2012年中考,哈市市区内2939名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到了同本市初中毕业生一样可以报考省市重点高中的平等待遇,其中有196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被省重点高中录取,有240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被市重点高中录取。这一新政策的稳步实施,在促进哈尔滨市教育公平,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优质高中教育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同城待遇 力促教育公平
众所周知,外来务工人员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力量,随着我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务工人员这个群体也正在与日俱增。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消除过去种种因其身份造成的障碍,一直是近几年哈尔滨市教育工作的重点。
2004年起,哈尔滨市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一律免收借读费,接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学校,对务工人员子女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与哈尔滨市城区学生做到一视同仁、不存差异。
2008年出台的《哈尔滨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暂行管理办法》,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的安置政策,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问题的妥善解决。同时哈尔滨市教育局、哈尔滨市财政局联合,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给予助学补助,2011-2012年度享受困难补助的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人数达16020人,占来哈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总数的四分之一,补助金额达222.4万元。今年“同城待遇”保障范围,扩展到整个高中领域,保障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报考重点高中的权利,在本质上更为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