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市小药店探访实录——“实在话”里“忽悠”多
2012-11-14 09:31:38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作者:童牧寒 董景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14日讯 近日,据读者反映,在一些小区的小药店中,这些知名品牌药品常被营业员极力推荐的一些不知名药厂的同类品种替代,价格却未必便宜。

  小药店为什么不喜欢卖被大家广泛认可的品牌药?同一种药哪个厂家生产的都是一样的吗?记者走访市场并采访了相关业内人士,以帮助消费者在购买药品时擦亮双眼。

  记者调查>>>

   只有没名的没有最没名的

  “感康不行,这个药效更好”、“这种创可贴比邦迪牌的更透气”……连日来,记者走访哈市多个小区的多家药店,发现营业员正忙着推荐各家门店内“最热销”的药品,这些药品通常被放在柜台最显眼的地方,大多数是没什么名气的。相形之下消费者熟悉的药品,却成了“丑小鸭”。

  近日,家住道外区的萧女士致电本报称,上个月,她患感冒并出现咳嗽症状,本想购买本埠一种知名品牌药品,但药店店员“诚恳”地极力推荐山西某不知名厂家生产的消炎止咳胶囊。“我吃了好几盒都不见好转,病情反而加重。我觉得药店如此销售很奇怪,是否有猫腻?”

  记者在文政小区一家药店调查时,提出要买感冒药,店员马上推荐了一个省外药厂生产的感冒片,价格要15元,而且只有10片。记者拿着这盒药看到,这盒药厂名、厂址、生产日期、生产批号都有,就是生产厂家根本没有听说过。店员看出记者的疑惑马上说。“和知名品牌不相上下,成分也差不多。”

  在经纬小区的一家药店,记者本要购买本埠药厂生产的清热解毒口服液,也被营业员强力推荐了西南某不知名药厂生产的流感丸,称“这茬病就它最好使!”

  专家解析>>>

   同种药,谁家的都一样?

  很多讲“科学”的“理科生”认为,买什么药还是看成分,都是一样的成分一样的含量,哪家生产的都一样,物美价廉最好。科学固然是科学,但药品生产中会不会有我们不知道的科学呢?记者就此请教了我市某知名制药公司检验中心的相关负责人,答案是,药品质量影响因素众多,即使是单一成分的西药产品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哪家都一样”,只是理论上的一厢情愿。

  A投料量有上下限之分

  判断一个药品到底怎么样,“含量”是消费者普遍关心的。任何一种药品的含量标准都不是一个定数,而是一个数字区间,例如很多药品的有效成分含量在90%—110%都视为合格。

  一般来说,知名的大药厂比较重视信誉,在投料上大都倾向于上限,而且根据药物的稳定性,可能还要高于上限投料,以确保在药品有效期内始终保证含量在标准范围之内,以保证疗效。这个投料区间,对于大规模生产来说,上限与下限之间的成本差异也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B含量高未必能吸收

  只要有效成分含量达到标准,效果就一定好。这也是行外人士通常的想法,其实就药物来说,这只是一个方面。

  例如,对于片剂来说,不仅要看其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是否达标,还要看它的溶出度和吸收利用度如何,因为药物成分毕竟要溶出并被有效吸收,才能发挥疗效。该制药公司曾经见到一种该公司某降压药的仿冒产品,其药物含量很高,但在模仿人工胃液环境中做溶出实验时,发现其溶出度只有30%左右,而正牌产品的溶出度一般在90%左右。这就意味着如果正常服用一片仿冒产品,患者得不到应有的疗效。

  C原料不同性状不同

  大部分制药公司的生产都需要从原料生产厂购进原料,虽然各家物质成分都是一样,但性状可能会有差别。

  化学药的合成方式有时未必只有一种,可能使用不同的原料,通过不同的反应过程来生成同一种物质,最终会体现出性状的些许差别。虽然药品生产工艺表面看来有着比较统一的工艺流程,实际上就像电视剧《大染坊》里主人公在染布时对温度、时间的精确把握一样,各个厂家都有自己的工艺秘密。有些原料药,即使是同一种反应过程,不同厂家不同的发酵工艺生产出来的产品,晶型都是不一样的。这些差别从外观上看有可能影响澄清度等指标,从微观看可能对吸收利用都有着直接影响。

  D辅料包材不可小视

  据这位检验专业人士介绍,很多人只看到了药物成分本身,其实辅料、包材等的不同选择也会给成本带来很大影响,有些因素可直接影响质量、关乎健康。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今年曾在业界引起轩然大波的“毒胶囊”事件。表面看来胶囊只是盛药的一个容器,但其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入口药物对人健康的影响。再比如口服液不可缺少的胶帽,它是采用原生料还是再生料,可能都能在一定时间内确保密封效果,但其潜在的对人身健康的影响,还是不可忽视。

  正因为有很多的“说道”,所以知名大药厂在选择原料药、辅料、包材时,除了审查资质、考察产品质量、价格等因素外,还会赴实地进行供应商考察,以确保万无一失。

  这位专业人士表示,这些还仅仅是人们认为客观因素影响较小的西药生产,相比之下,中成药生产的不确定因素更多。首先,不同产地的药材质量会有差别,另外,因为中药成分复杂众多,质量控制时大都是检测某些特征性成分或主要的有效成分,这就给中成药的整体质量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情景再现>>>

   “实在话”里“忽悠”多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为你推荐不知名小药厂的产品,药店营业员大都会告诉你一个很“实在”的推荐理由,很多时候让你感觉很温暖、很实在,但果真如此吗?

  “老顾客都说这种药好使”

   “忽悠”指数:高

  不要说药店营业员,就连医院的门诊医生都不会轻易地说这种话。

  一位门诊医生曾说:“在门诊看病,最大的问题是难以得到反馈:你的药用对了,人家吃了就好了,不来了;你的药用得不对,人家吃了不好使,不看了,或者换人去看了。”没事儿来找你谈用药感受的,那是药品促销节目里的“托儿”。

  “人家省下广告钱,就靠物美价廉博信誉”

   “忽悠”指数:高

  首先要注意比对一下,有些不知名厂家的药,价格未必比知名品牌低。主推其他厂家、药店没有,无法比对价格的品种,是一些小药店的常用策略。

  一般来说,重视程度与风险成正比。品牌越知名,信誉受损的损失越大。所以,说不知名药厂比知名药厂更重视信誉,不科学。另外,靠“普药”默默地积累信誉,难度太大。另外,不做广告省下来的广告费未必会让利给消费者,通过提成激励营业员销售,是一些小药厂最直接的营销策略。

  “这药和别的厂家不一样,效果更好”

   “忽悠”指数:中

  不一样是很有可能的。比如记者在山水文园一家药店要买“黄连素”时,营业员便给记者推荐了“小檗碱甲氧嘧啶胶囊”,后来坚持要“小瓶那个”,才拿出了真正的黄连素。目前市场上老药加复方、中药成分略有不同的情况比较常见,但要说效果肯定更好则未必,有些纯粹是商业行为。

  业内解密>>>

   不同厂家,成本可能差一倍

  大型连锁药店与小药店之间品种结构的差异,其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人民同泰连锁副经理柴静荣表示,人民同泰三百门店、七成市场的区域强势地位,是百姓的信任造就的。重点经营品牌药品,是对产品质量、售后高标准要求的结果,也是百姓的选择。相对来说,品牌企业更加讲究工艺,质量标准也更加严格,而且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很多知名品牌的药品价格未必更高,这一点很多细心的消费者已有所感受。

  另外,知名品牌多是长年积累形成的,恰恰一些广告药品,是靠短期内轰炸造势速成的,但这些产品是很难进入人民同泰的。进入该连锁药店的产品,要经过人民同泰连锁和哈药集团医药公司两层质量把关,对每一个环节严格审核。

  由于普药同质化竞争严重,因此有些厂家严格控制成本,有时,同一种产品成本甚至可能相差一倍。这些产品常常通过低价、营业员激励政策开发市场,但质量、售后往往难以保障。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代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