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12月13日讯 10日至12日,南岗区民政局的咨询热线一直铃声不断,在位于三楼的小会议室里,12日下午,当最后一位报名者离开后,负责登记的工作人员李女士长舒一口气:“没想到会这么火!”
12月3日,一则《哈市首招648名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消息向社会发布。一时间,这个基层岗位受到了强烈关注。报名第一天就有1388人报考,其中大多数为具有本科学历的80后。据哈市民政局12日初步统计,共有4627人报考,这个数字对于哈市主城区648个社区各招聘1名社区专职工作者来说,意味着平均每个岗位将有超过7人竞争。其中南岗区和兴街道办事处成“最抢手”——15个社区共有141人报考。“海归硕士、企业白领”,在众多的报名者中,不乏具有高学历的应聘者。
有保障
白领辞职来报考
说起为何要选择到社区工作,多数报考者认为,虽然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薪酬只有1500元,但“稳定、给交五险、有保障”成为最吸引他们的地方。
今年27岁的张悦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企业工作,目前月薪将近3000元,但她的家人却总觉得在企业里“没保障”,听说社区招聘的消息后,就强烈要求她过来报考。张悦说:“我觉得其实社区的工作要干好也并不轻松,但我会用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社区工作经验缺乏的弱势,有信心干好。”
有发展
海归看好社区前景
在道里区民政局,当李雯拿出日本某大学教育学专业的硕士证书时,负责登记的工作人员也不禁感到惊讶,“硕士!还是个海归硕士!”今年30岁的李雯告诉记者,2008年硕士毕业后,她在日本工作了两年,今年10月她选择回到哈尔滨。李雯说:“我在国外时体会到,他们的社区管理都很健全,服务功能到位。我们国家的社区建设和发展很快,一定会越来越完善,这个工作很有前景。我父母都很支持我报考,我也希望以后能在社区工作中发挥专业特长。”李雯说。
新趋势
报名者构成呈现三多
当日,在报考人数最多的南岗区(报名人数达983人)记者了解到,按照报考要求,所有的报考人员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24人,大学本科生为454人,占到了总人数的46.2%。
在所有报名人员中,除29名公益性岗位报考者年龄超过40周岁外,其他报考人员都在40周岁以下,其中25至35周岁成为报考主体,共566人,年龄最小的报考者只有18岁。和以往招聘社区工作者相比,以“4050”人员和下岗职工为主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本次报考人员中,2012年7月以后毕业的应届大学生就有50人,其他单位在岗在职的人员更是达到了465人。
此次报考人员中,男性比例占18.9%,据南岗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充分说明了“社区居委会大妈”这一社区工作者固有形象已在人们心目中发生改变。
新能量
将加快社区发展建设
道外区黎华街道办事处华北社区余金蛾主任说,如今社区普遍存在人手不够的情况,这回招聘这么多社区专职工作者,不仅能够分担现有工作人员的压力、提高办事效率,更能为社区工作带来一股“新能量”。“现在的社区工作人员,因为年龄大,对计算机不是太了解,会影响办事效率。大学生知识面广,接受能力快,年轻有冲劲,他们的加入一定会加快社区的发展与建设。”余主任期待地说,“社区是第一线,在这里工作就是实干,只要能安下心来,肯定能做好社区工作。”
干“小事”一样可以
实现“大理想”
648个岗位4627人报名,海归硕士、企业白领争当“社区工作者”,这一让负责报名登记的工作人员始料不及的“热”新闻,其实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冷”思考。
在商品化社会的今天,很多年轻人认为,只有在大企业干大事,才能实现大抱负、改变身份甚至人生。对于很多大学生、研究生来说更是如此。如果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苦读,无法换来一份体面的工作,他们宁可无所事事,也不愿让人看到他们在基层工作,沦为他人的笑柄。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就业观念的改变,这一现象正在逐渐改观。纵观全国其他省份,社区专职人员招考热度均居高不下,其中80后、90后更是成为报考主力军,就是最好的证明。
不可否认,在“就业难”这三个字面前,一些人选择了“妥协”,决定先到基层再谋“出路”。但令人欣喜的是,“居委会大妈”这一社区工作者固有形象正在更多人的心中悄然改变,年轻人对于社区工作的误解正在慢慢消除——下基层不仅不会大材小用,反而会获益匪浅。如果不深入到田间地头、厂矿车间微观调研,如何能发现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宏观规律?如果不扎进社区,如何能提出富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民生建议?
作为在温室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去基层锻炼无疑是一笔隐性的宝贵财富。从另一方面来讲,也将有助于社区服务站的年轻化,提高办事效率,加快社区的发展与建设,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服务管理功能提档升级。
因此,下基层、进社区,做小事做实事,依然可以实现“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