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2月24日讯 “香坊区幸福村江南中环路右转果园有一男子,在这儿流浪一天了,具备行动能力……”17日14时,在接到群众热线电话后,记者随哈尔滨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立即赶到事发地,远远就看到白雪覆盖的果园中一所孤零零的小房冒出阵阵黑烟。没有烟囱、窗户,“房门”也只是几条看不出颜色的破布,十平方米左右的简易砖房就是他栖身之所,为了御寒,流浪汉在小屋中点起火堆取暖。“再不接走,不被冻死也熏死了……”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当即决定要对这名流浪人员实行救助。
截至12月10日,今年全省共救助特殊困难群众1.99万人次;入冬以来,我省开展的冬季流浪人员专项救助活动中,哈尔滨市救助管理站已救助600余人次。
2003年,国家颁布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终结了运行22年的收容遣送制度。此后,我省各级收容遣送站更名为救助管理站,以自愿和无偿为原则对城市里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临时性救助。如今,新制度的运行已经进入了第10个年头,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救助站正面临着新的困惑和挑战。
“职业”乞讨流浪者拒救助
哈尔滨市救助站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长春街,这里可以容纳受救助人员150人左右,现在每日流动人数大约在四五十人左右。哈尔滨市区内发现的流浪乞讨和生活无着人员都会被统一送到这里,省内其他市(地)如有需要跨省救助的也要到这里中转。这里分为妇女区、儿童区和男性区,每个区单独一个楼层,分别配有卫生间、淋浴室、住宿室和活动室等。住宿室里有独立的床铺、统一整洁的床具,活动室里有电视。救助站里有专门的食堂,两菜一汤管够吃。
“救助站是无条件向有需要的人敞开的。遇到困难的可以自己找来,总站和四个分站24小时有接待人员。热心群众打热线提供线索,我们就去接。另外,白天有街面巡逻车,在街头看到流浪人员、乞讨人员或其他生活无着人员都会主动上前询问,只要当事人确有困难且自愿都可到我们救助站来。”哈尔滨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张岩峰向记者介绍。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规定,“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但前提是“流浪乞讨人员自愿向救助站求助”。“现在的原则是‘自愿受助,无偿救助’。”张岩峰解释说。
对于城市流浪者来说,救助站大门敞开,还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温暖的住宿,为什么一些人宁愿露宿街头也不愿寻求救助?
据介绍,“不自愿”主要有两个群体:职业乞讨者和职业流浪者。职业乞讨者,繁华闹市常看到拿着碗、跪在地上的老人或者抱着婴儿的讨钱妇女,他们中多数是以乞讨为生,不用出力气收入还不错,对于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他们嗤之以鼻,更不会自断财路选择求助救助站。
“他们大部分都是‘老熟人’,一见我们来起身就走。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很多都猫冬了,对于这些人我们不担心,我们就担心职业流浪者出事。”救助站工作人员说。
所谓“职业流浪者”,就是因父母离异、家庭破碎、生意失败或者其他生理心理问题无家或离家流浪在外人员,他们觉得去救助站不是长久之计而且还受拘束,不如自己住在外面“自由”。但比之职业乞讨者他们缺乏“生存技能”,生存环境也更艰难。“现在天气这么冷,我们在街面巡逻的时候尤其注意有没有自己搭棚子或者钻小黑屋的流浪汉,就怕他们冻着。但很多人不愿意跟我们回去。本着自愿救助的原则,对那些身体健康精神正常的,我们就给留下些御寒的棉衣棉裤,时常来看着点。”
精神异常者是“常客”
在哈尔滨市救助管理站,反复救助的事例屡见不鲜。迟旭阳,一个13岁的男孩,刚刚被盘锦市救助站送回哈尔滨市救助站,记者见到他时,他正笑嘻嘻地和救助站的工作人员炫耀:“我坐火车去过北京,不用买票……”他对这里熟悉的就跟自己家一样。自从他父母离婚后,小旭阳就跟60多岁的爷爷相依为命,年迈的爷爷根本就管不了轻度智障和患有多动症的他。小旭阳一有机会就从家里跑出来,到处流浪,乞讨为生。被送到救助站后,联系到家人被送回去没几天他就又跑了,几年间他已经出入哈尔滨市救助站20余次。在得知自己的爷爷会来接他时,小旭阳表示“还会再出来玩的”。
精神异常的流浪人员的存在,致使救助站的工作更加复杂,甚至形成反复救助的恶性循环。
“我们是来帮助你的,送你回家的。”当救助站工作人员出现在香坊区幸福村江南中环路果园的流浪男子面前时,他正蜷在火堆旁。但救助人员要把他带到救助车上的时候,他突然剧烈挣扎,工作人员试图跟他沟通,他却拿起烧火的棒子朝众人示威。
“看来是精神有问题,还有暴力倾向,这种情况救助之后送回家还是会再跑出来的。”哈尔滨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二科科长解力伟担忧地说。
身份难甄别安置成难题
救助流浪人员最难的就是对其身份的甄别,幸福村果园中的流浪汉无疑就是其中一例。在派出所民警的协助下,流浪汉终于坐到了救助车上,张岩峰却对他的安置问题忧心忡忡:“说话听不懂,身份一时也确认不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本地人……”
记者了解到,救助人员来到救助站后,身体有问题的立刻送医院,先救治再救助;精神有问题也查不到联系人的送到普宁精神病院;“三无”的老人和儿童送到福利院;身体健康能说清楚家庭地址或者带有效证件的,核实后,愿意返乡的可以帮助买火车票或者派人护送。
《救助管理办法》规定,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情况确定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但在实际救助中,身份难甄别的,无法安置,我们也不能推出去,有的在救助站都住好几个月了。”
70岁的齐淑芝称自己是哈尔滨某地村民,可没有户口,当地也无地无房。救助站联系她的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却都不愿意接老人回家,由于不属于“三无”老人,老人不能被送到福利院,从8月份来到救助站后一直住到了现在,期间还因为脑血栓住院两次,费用都是救助站承担的。现在老人因病卧床,问到家中情况眼眶立马就红了。
一边是救助的无奈和困惑,一边还要想方设法解决面临的问题。省救助总站站长谭云杰告诉记者,我省将深入开展源头预防救助,形成救助前、中、后三个时期无缝衔接,辅以巡回救助,加强源头预防的全覆盖救助模式;形成市、县(市)、社区、乡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四级救助网络,打造立体救助格局。同时,探讨创新救助管理方式,即救助范围全覆盖、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相结合、中心城市主要社区街道和农村乡镇设置救助点,创建有特色、有实效的“龙江救助模式”。